铜山:
特征 铜山海拔632.6米,原名大复山,因汉代邓通在此铸钱而得名。其山势陡峭、岗峦碧翠、云雾缭绕、洞谷幽深、林草茂密、怪石嶙峋。铜山风景区可分为铜山、铜山湖、云雾峰三个不同特点的景区,总面积74平方公里,汇集了山峦、湖水、岛屿、潭瀑、洞穴、寺庙、革命遗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风景名胜资源的精华,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构成了完整的风景名胜体系。山脚 铜山脚下,“泌水倒流”的泌阳河流经景区,水清涟漪、蜿蜒曲折。秀丽的铜山湖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翡翠镶嵌在铜山脚下。这里湖面浩瀚渺茫,近处岸边林涛阵阵,凉风习习。湖中小岛点点,港汊交错,铜山湖与铜山,构成了山中水,水中山,山水相映,山清水秀的画面。铜山湖 铜山湖中的“铜山湖水怪”更是闻名中外。作为一个新兴景区,铜山风景区一定是您休闲、观光、探险、疗养、拜佛的好去处,是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热情好客的铜山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来自四海的宾朋。方位 铜山风景区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城东30公里处,它以山势陡峭、危峰突兀、林木茂盛而著称,据传,张三丰曾云游到此建宫布道,数年后游武当,成为一代太极宗师。由于铜山与武当的这一渊源,在豫南有“南朝金顶,北谒铜峰(铜山)”之说,铜山下原有北宫、南清宫两座道观,铜峰上原有元、中元、上元三座清凉禅寺(佛教寺院),现南宫尚存。一山纳二教,既成为佛、道融合的象征,也成为铜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铜山湖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银杏、杉木、金钱豹、水獭、大灵猫、白冠长尾雉等。1994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分类简介 铜山风景名胜区分铜山、铜山湖、云雾峰三个部分,总面积74平方公里,海拔681米,整个景区融汇聚集了山峦、湖水、岛、潭瀑、洞穴、寺庙、革命遗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风景名胜资源的精粹,集“雄、险、奇、秀”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和,以“一山、一水、一寺、一圣地”构成了完整的风景名胜体系。别名 铜山,原名大复山,汉代名将邓通在此铸钱而得名。它以“险似华山,秀似黄山”被冠以“小武当”之称,“南朝金顶(湖北武当),北谒铜峰”的美谈流传至今。历史沿革 自东汉以业,佛道两家的释子道徒,在铜山修身养性,弘扬拂法,形成了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一天桥”、“二古庙”、“三宫观”、“四道天门”、“五大石崖”、“六大洞穴”、“七大寺院”、“八大景观”、“九大奇石”、“十座名峰”等景点,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山上,云雾缭绕,危崖耸立;山下,洞谷幽深,林草茂密;周围群山之上怪石嶙峋,酷似猴、熊、蛇、鹰等八十种动物,鬼斧神工奇妙无究。山泉、飞瀑、红叶、怪石、河湖、寺庙、相互交映,可谓人间的仙境,历史上留传的农历六月十五日的传统庙会来自皖西、鄂北、豫南等各地朝山香客日达数十万人之多,物资交易大会盛况空前。景区简介 铜山脚下便是南宫寺,踏入山门,穿过竹林小道便来到千年佛教、道教圣地——滴水崖,寺院南侧有一滴水石洞,常年滴水不断,泉水甘甜清例,沁人心脾。西侧有一神仙洞,传说是祖师爷修仙之地。寺院佛道合一,常年香客不断,从滴水崖拾阶而上经“好汉坡”、“回心崖”、“焦阁老碑”、“百丈崖”、“一线天”、“铜山云梯”、“得道石”、“天桥”过四道天门可到达顶峰,立在铜峰之顶鸟瞰群山,满目葱笼,花枝烂漫,山峦起伏似巨龙飞舞,河流交错如飘带萦回,景区100多个著名景点尽收眼底,千里云海,河湖一线,水天一色,气象万千,使人心旷神怡,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登山完毕,便可泛舟铜山湖,碧波荡漾,岛绿景秀,岸上松涛阵阵,鸟语花香,宾馆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水怪”的传说,更为铜山湖增添了一分美丽和神秘。铜山风景名胜区,以秀丽的山水为主体,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能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是求知、求新、求奇、求险、求佛、探胜的旅游胜地,是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铜山文化 铜山以独特的湖光山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历代游客。相传,王莽赶刘秀曾在铜山激战;南北朝时期,以《水经注》闻名于世的郦道元曾数次登临铜山详考沘水之源;唐代的尉迟敬德登山游览,立碑纪念;唐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登山后咏诗激励斗志;明朝正德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焦芳曾“相从贤士大夫数辈而来”登山游历,并亲自撰写《重修铜山清凉禅寺碑记》清代顺治皇帝削发为僧到铜山清凉寺隐居。清代历任知县登峰观景,并留下很多赞美铜峰的诗篇。构成 整个景区由“十大名峰”、“五大石崖”、“八大景观”构成,其中“铜峰积翠”、“熊石朝天”、“石婆峰”、“天桥石”、“滴水崖”、“四天门”、“一线天”、“云梯”等绮丽雄奇的景观令人叫绝。周围群山之上,形若猴、狮、虎、羊、龟、鹰、蛙等多种动物的怪石,其鬼节神工,惟妙惟肖,令人叫绝。保护 该景区已于1994年5月1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区,它是以山水为依托,以丰富的宗教人文和革命文化为内涵的风景胜地。主要景区:滴水崖 春日,当你从铜山脚下登山门,经过放出馥郁清香的槐林,迤逦上行一公里,再步白玉般的小桥,穿幽篁,便抵达一静谧去处。这里西面的山坡仰视之,如通天的高墙。其上一簇簇的杜鹃花如被红霞渲染-----红得似火,红得耀眼。连翘花也成片怒放着,黄艳艳的。它们只把这山坡变成花的墙了……山的下部有赭黄的云朵般的危岩隆突,似若悬空。岩隙间藤垂萝蔓,湿漉漉有水欲滴;较大的岩面有古人刻凿的“滴水崖”三个遒劲大字。这就是人们久慕之地了。
崖下有一砾岩洞窟,深3米,宽6.7米、高2.5米,洞内冬暖夏凉。洞顶凹凸湿润,时刻“嗒嗒”滴水;地面天然石板铺就;洞角下有一小潭水滢汪汪,饮之,清洌绵甜,据言,此水能医疾。洞门两边有“天雨不润无根草,佛门难渡不善人”的楹联。传说,洞内原有赤铜观音菩萨一尊,可惜早已被盗。也有人说,此洞曾乃高士羽化升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