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镇:
镇情概况 孟河镇西北与丹阳市接壤,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全镇总面积88.2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人口7.8万人。全镇共有党委2个,党总支部16个,支部149个(其中:农村支部39个,企业支部74个,事业支部30个),党员4000余名。孟河镇是全国重点镇、江苏省中心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江苏省小城镇建设新型示范镇,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是常州市重点中心镇、常州市文明镇、常州市新型小城镇。交通运输 孟河镇地处常州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238、338省道穿境而过,东枕长江,南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历史沿革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孟河还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六朝时的巴斗山﹙今丹阳市的界牌镇境内﹚还是长江中的孤岛,水涨山没,潮落山出,塔山周围原来是四面环水的洲田。东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朝廷命开浚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挖掘到小黄山脚下西边汤巷里﹙今城北村的汤巷里﹚,它由孟渎一路贯穿到万绥和浦河至养济河、午塘河及小横河等十多条河流而成,全长48里左右,新开好的河道已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是南接奔牛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也遂成了一个通江口岸。新开通的河道使漕粮船只亦可由此进入长江,分流了漕运,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了,来往的人们将通江口岸叫名为“河庄口”,故人就称之为“河庄”了。
据《常州赋》记载:常州刺史孟简在此受朝廷之命扩展老渎河庄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元和八年(810年—813年),“引江水南济京杭运河通漕工程,历时四年多,有十五万多人参加开浚,民工从外省外地招来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倾。他的水利作用,不独有利武进一县,而有便于常、镇两郡,还影响到苏州和松江”。由于是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督工扩展老渎,故取名为孟渎,镇因河而名,“河庄”也就称为“孟河了。自唐朝元和八年(813年)开通孟河的近一千二百年以来,地方志有记载疏浚过孟河的就有二十二次之多。至清雍正末年﹙1727年﹚又新开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绪中叶时又开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拦门沙港后。荫沙港才可以和陆地直接连接,内陆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长江,船只也可直接通到长江而无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运作用的显示就已不十分重要了。再据《全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孟河的山在武进西北八十里,俯瞰之大江”。据《羊士谔记》,说是东晋桓温的谋土孟嘉隐居于此。嘉山距孟河城十里,原名龙山,《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曰,孟嘉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嗣后,龙山易名嘉山。由于孟河小镇位于嘉山(即西山、栖凤山)与龙山(东山、小黄山)之间,又形成似双龙戏珠的格局,因而其雅号称为“珠城”。清代重新建造的关帝庙石碑中记有“珠城斗大,孟渎环之,一勺之水,随潮盈涸”之句。宋朝嘉熙初年开始建孟渎寨,驻兵设防。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抚尚维向朝廷委派御史京官孙翊主持。孟河城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成。全城共设五个城门:东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门名达润门(意达镇江),北门称翊京门(因孟河城墙系孙监造,而孙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门称安常门(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门称通信门(因门外有驿道之故)。孟河城的城墙有高二丈多高,周长有六百七十余丈,大约有四华里之多。整个城墙是南北长,东西窄,城墙是砖石结构。城墙用材料,石是客地运来,砖是就地烧制。南北城墙跨越内城河处各设水关一个,南水关名金锁关,北水关名玉盘关,水关设有关桥,拾级而上可通便车。城墙周围都有护城河,出东门和大南门的老孟河上架筑有石质门的丹凤桥和迎鸿桥及便于收放的木吊桥。西门和北门各有木吊桥,小南门口护城河上的桥叫永丰桥,小南门外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内城河上船只可直接通航至城外的老孟河再到长江口岸。南北水关均有元木桥为水上“城门”可定时启闭,放行过往护城河上的船舟。至此人们称孟河城为孟城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她“孟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