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镇:
行政区划 辖艾菱、公路、南渡、崔桥、许庄、梁庄、张桥、高蓬、谢庄、马荡、孙桥、谢楼、昭关坝、新建、东南、戚墅、北祥、京杭、红岭、运东、露筋、绿洋湖、渔业23个村,甘棠、高蓬、公路、北祥4个社区居委会和粮食原种场、水产养殖场2个国营场圃历史沿革 邵伯古称甘棠和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官封太保太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邵伯镇埭而得名,唐宋以后日益兴盛,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明清时期设邵伯巡检司,辖24坊8辅;民国元年(1912)至23年,设邵伯市,辖15庄5镇;民国34年(1945年)12月至次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邵伯建立政权,初置区政府,后建市政府,领辖邵伯、青云、蟾宫3镇及昭关、永桥、两渡、孙桥、水西5乡;民国38年(1949年),邵伯再次解放,初设邵伯市政府,后设镇政府;1952年9月邵伯镇政府升格为邵伯区政府,辖原邵伯镇及公路村;1954年6月恢复邵伯镇机构,改称为邵伯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建立江都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邵伯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的行政机构,基层设8个工区;1959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划出丁伙地区,1961年再次调整,辖5个居委会,2个大队,另建艾菱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1964年11月改邵伯镇人民公社为邵伯镇人民政府;1968年9月,建邵伯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4月,乡镇合并,艾菱、邵伯并为邵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复名邵伯镇人民政府;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昭关、邵伯镇合并新建邵伯镇。水利资源 邵伯地处江淮冲积平原,素称“水乡”,有“东西南北四湖通”之誉。流经镇西的京杭运河邵伯镇,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运河之西是风光秀丽的邵伯镇,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大小岛屿60多个。境内有盐邵河、高水河、戚墅河、高桥河、荇丝河、星荡河、小岗子河等河道,还有邵仙引河、盐邵闸引河、十里长河、运粮河、马荡河、自流灌溉引渠等新开挖的农田灌溉河道。经济发展 邵伯镇域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人口8.58万,辖有2个国营场圃,4个居民社区,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499公顷。镇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建成区4.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环境清新优美。邵伯镇抢抓大开放、大发展先机,坚持以“工业强镇、建筑富镇、旅游美镇、科教兴镇”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党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环境优美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1887家重点镇之一,2007年成功创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邵伯镇。
全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3亿元;经济总量103.47亿元,其中农副业产值4.47亿元,工业产值62.3亿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4亿元,建安业实现施工产值25.26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其中镇级可用财力38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97元,比上年净增885元。农副产品中邵伯老菱香如核桃,味似板栗,誉为“运河三宝”之一,水产及特水养殖星罗棋布;工业产品中有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玩具及玩具配件、机械、电子、轻纺、造船等六大系列;建筑大军遍布神州,拥有建安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2家,被誉为“建筑之乡”。服务业中,有钢材、建材、农贸等十大专业市场;挖掘“古”、“水”、“文”、“食”资源,做好美食餐饮文章是主要工作之一,邵伯湖风景旅游区已开发景点十余处,年游客量已逾十万人次,邵伯湖、邵伯船闸和邵伯龙虾、邵伯香肠等特色景区和美食的知名度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