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子镇:
镇情概况 位于市区向南15公里。全镇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常住人口5.3万。辖20个村居委会,一个场圃,共有168个村民小组。埠子镇是宿城区西南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222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之一,宿宁、徐宿淮盐两条高速公路过境。镇政府驻地:人民北路 邮编:223831。党委书记:纽长生 镇长:徐光良气候特点 埠子镇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日照231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约为 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71小时。无霜期较长,平均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动积温5189℃,全年作物生长期为310.5天。年均降水量为892.3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年际间变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干天气。2002年,气温偏高,降水、日照偏少,春季连续阴雨,长时间低温寡照;夏、秋持续干旱少雨。历史文化 原住渔民有改业经商的,有从事开荒种地的,仍多居此未动,集市仍在,并日益发展。
据明万历《宿迁县志》载:埠子东北不远处有梅村。村中多梅树,隆冬花放,煮雪为茗。余烟未歇,坐对雪光梅影,极饶逸兴。因此,撩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诗兴,如徐雅超吟道:“钟吾南境上,花魁开满路。节序留嘉平,六出积寒冱。因风似雪飞,冰魄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沉痼”(《梅村煮雪》)。明朝诗人何九州吟道:“梅花冻不飞,开满村南谷。野人风味佳,花下煮滕六。”可见当时之风采,故被列为宿迁八景之一——“梅村煮雪”。 除“梅村煮雪”外,此地还有凤凰墩、琵琶井、龙潭、东西高山汉墓等名胜古迹。近年从汉墓及其它地方出土了许多文物,如陶俑等,还有汉代兵器,这足证埠子有较悠久的历史。历史沿革 1957年建埠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6年建镇。辖靳桥、陈林、破圩、下庄、西官庄、陈集、肖桥、古庄、三叶、新发、杨元、杜楼、渠北、大西、祠堂、良种场、街南、西门、街北19个村委会。群众文化蔡士民 农民剧作家蔡士民幼年酷爱说书、唱小曲。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他把前线胜利捷报编成快板到各种会场上演唱,深受干群欢迎。1949年,他参加地方业余剧团,开始编剧。1956年,他创作小演唱《小两口进城》,参加江苏省第一届农村青年文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1957年,他编写了中型说唱《庄稼会》,发表于《淮海报》。1958年1月至10月间,先后编写了《红心向党》、《幸福的明天》、《回娘家》、《合家欢》、《送肥记》等17个小戏剧。被地方群众誉为“活剧本”。195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介绍他参加中国剧协。后又加入江苏省剧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蔡士民陆续写出《母女三》、《火月三十一》、《心灵深处》、《枪》、《三挂牌》等17个节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陆启厚 业余柳琴戏演员陆启厚自幼爱好文学艺术。1981年,他创作淮红剧《二憨送布》,曾获淮阴市农村业余戏剧调演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984年,他创作小戏剧《双卖锅》,又获淮阴市农村业余戏剧调演二等奖,该剧发表于1985年《江苏戏剧》第2期上。梁漱华 埠子镇还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人梁漱华老太太。在民国十八年她18岁时,刺绣的一帧《草虫鸣海棠》绣画,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几十年来,她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如《喜鹃登梅》、《月圆花好》、《凤穿牡丹》、《鸳鸯戏水》等纸花素为远近剪纸爱好者所赞赏,并奉她为大师。经济状况 埠子镇的商业和集市贸易崛起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两代,而繁荣昌盛则在民国初期,约在1911年到1912年间为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埠子镇为方圆百余里之内最大的商埠,商品吞吐量甚至超过宿城。与天津、青岛、济南、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均有商贸关系。民国18年前,埠子镇有大商店、大作坊30余家。除“钮大兴”、“万昌隆”两大布庄,“朱震泰”、“朱隆泰”两大烟店属本地商人经营之外,其余各大商号都是宿城及外省、外县富商来此开业。如“解恒盛”京广杂货店、“周公兴”五洋杂货店皆系镇江巨商来此开业。至于“陈德禄”、“徐永源”两家布庄,“端保泰”、“端元泰”两家药店、“曹熙之”洋油厂、“协泰”、“福和庆”两家钱庄以及其它茶食、干货、丝店、油坊、槽坊、当铺等商号皆是来自徐、淮乃至山西、安徽等处的外地商人所经营。其中以“周公兴”五洋杂货店为全镇商号之首。该店经营“洋油”、“洋布”、“洋火”、“洋烟”、“洋纱”谓之“五洋”。此商号资本雄厚、货源充足、销路畅阔。该店货源来自上海、镇江、南京、苏州各地商行,单凭盖有“周公兴”店戳之一纸货单,便可发货,可见其信誉之盛。每次进货,都是大船数条,停泊船行,搬运货车达数十辆,往返奔忙,络绎不绝,沿途设有茶水膳食站,供车夫“打尖”。其经营规模大,远远超过宿城各大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