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镇:
简介 半城镇
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春秋时徐国国王徐偃王建都于此,古称徐城;南北朝时置半城镇,因古徐城墙犹存少半,始称半城。半城位于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岸,地处泗洪县县境东南,距县城24公里。现辖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个集团式水产养殖类开发公司,总人口1.7万余人。是宿迁市首批达小康乡镇、文明乡镇、十强乡镇。地理气候 半城属东亚季风区,又属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4.3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总时数2356.4小时,无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风速3.7m/s。空气洁净无污染。半城镇地势西高东低,居岗临湖,呈丘陵、岗城和湖洼地形不一。南部地势平坦,中部和北部呈丘陵状,镇区西部属湖洼地形,是建国后围垦区。丘陵岗坡以黄泥土为主,宜栽植树果作物。湖洼以黑瓣土和潮土为主,透水性强,适宜水稻生长。历史沿革 半城镇为春秋时期徐国故址,夏朝的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自此,徐国开始在半城定都。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偃王弃国出走,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自此徐国国都北迁徐州一带。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红色故土 抗战时期,这里更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周恩来、刘少奇、陈毅、张爱萍、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皖边区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淮北中学和抗大分校均设于半城,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领导机关所在地。民国33年(1944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不幸殉国。民国34年10月,中共淮北区委在半城建成淮北烈士陵园,园内建有彭雪枫墓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师准北解放区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四周竖石碑13块,镌刻着4097位烈士英名。民国35年,陵园惨遭国民党及土匪破坏。建国后省、市、县三级政府多次对雪枫陵园进行修复、扩建,目前墓园扩大到136.7亩,植树1.57万株,并建成一座宫殿式的“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馆”,建筑面积384平方米。馆厅正中安放彭雪枫同志半身石膏像,墙壁上刻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毅以及各界的挽词、挽联、挽诗等,馆内还存有新四军国师的一些文件、报纸、图片及实物等。陵园大门上的“雪枫墓园”和大门两旁“半壁河山留战迹,两淮风雨慰忠魂”的对联,由李一氓手书。雪枫墓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人前来缅怀、悼念彭故师长等革命先烈。水产之乡 半城镇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洪泽湖水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水产资源丰富,为全国水产重镇,水产品年产量达10000吨,主要水产品有:无公害洪泽湖大闸蟹、银鱼、龙虾、河蚬、野生甲鱼、鲫鱼及水生植物芡实、莲子、茨菇等。旅游名镇 半城毗邻洪泽湖,历史悠久,古迹、人文景观较多,旅游资源十分突出。半城镇集千古钟灵毓秀和现代革命传统于一身,聚洪泽湖秀美风光和独特资源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