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阳镇:
简介 仙阳镇,东西长22.5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238.11平方公里。地貌呈阶梯形,仙霞岭支脉和武夷山余脉分别从北部和西北方向延伸入境,交汇于西北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显著,层次分明。西北部有千米以上的山峰25座,以腾云尖最高,海拔1470.7米。中部、西南部、东南部散布面积不等的河谷盆地,较大的7块,面积共26932.45亩。其中最著的称三大畈:下洋畈、麒麟畈、乌风洋畈。境内渔梁山是闽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北坡水流入盘亭溪汇入江西省信江,南坡水流入南浦溪入闽江,主要河流有马莲河上游河段、下洋溪、渔梁溪以及南浦溪自北向南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明显,雨量充沛,据多年观察,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镇驻地仙阳村,离县城16公里,海拔278米。村南有揖仙桥,村处渔梁岭之南为阳,故名,又称迁阳、车阳。人口 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民居,已发现商代至战国的文化遗址47处,唐朝设为镇,县尉驻此,为军事重镇。宋至清有长乐、东平、永康、太平、招贤、通德6里属地。民国期间设区。1949年9月,县首批建3个区,一区驻仙阳。1950年为七区。1958年9月设八一人民公社,12月改称仙阳人民公社,1961年7月至1964年3月,仙阳为工委驻地。1984年8月改制为仙阳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8715户、33057人,其中男性17350人;其中汉族32953人,占99.69%。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家庭户8244户,人口26668人,其中男性13809人。2000年末下辖23个村委会、23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380户,总人口34516人,其中男性17927人,非农业人口2033人。2005年,据县公安局提供资料,仙阳镇9571户,34840人,其中男性18097人。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矿藏有铁、煤、云母、萤石、叶腊石、方介石、石膏、铜、银、辉银、水晶、石英 锰、铅、铀,已开采的有萤石、叶腊石、煤。森林面积22.4万亩,森林蓄积量5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40万根,盛产茶叶、油茶、水果。耕地面积在全县各乡(镇)中居第三位,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居首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烟叶、甘蔗、花生、西瓜、薏米、黄花菜等。可开发水能资源1370千瓦,其中已开发50%。仙阳镇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有着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汉东越王馀善拒汉,曾在镇北郊管九村溪东大王土旁山筑城,《史记·东越列传》称汉阳,此系史籍中记福建的第一城,旧县志标有“汉阳城故址”,1981年考古发现城墙遗址。唐乾符六年(879)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入闽,在仙阳东郊荣华山安营扎寨,尚存黄巢寨遗址。镇所在地至今仍存有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故居“西山故里”。此外还有宋渔梁驿、妈祖庙遗迹,古刹乌阴桥寺等,这些古迹都成为自古至今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经济 2005年,据浦城统计局提供资料,该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629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730亩,总产量23041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22890亩,总产量2212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31360亩,总产量46591吨;营林生产中幼林抚育出材量1493立方,全部木材量25766立方;畜牧业中当年出栏猪16750头,家禽269855只;茶叶采摘面积2436亩,总产量283吨 ,园林水果采摘面积7590亩,总产量1602吨。分工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吴晓琴:主持镇党委全面工作;镇长 镇长(兼党委副书记)谢石坤:在荣华山产业组团工作,负责镇政府重大事项和财务审批;
人大主席陈松明主持镇人大常务主席团全面工作,并在谢石坤镇长在组团工作期间负责镇政府日常工作。分管人大办。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巫新宏:负责政协、工会工作。分管组织、人事、群团、统战、民政和烤烟工作。协调农口部门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分管具体部门:政协联络组、团委、妇联、工会联合会、组织办、民政办、烟草站。挂点选源、下洋、早田村,为选源、下洋、早田、渔梁、小碧、林场这片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