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乡:
地理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千米以上山峰4座,其中以桃花井最高,海拔1064.7米。7支支流汇成山下溪,贯穿中部,由西向东流出境,东南形成小型河谷盘地,以前洋畈最大,面积1582.5亩。平均海拔376米,多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1255毫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显著。
绕四境有千米山峰4座,其中以桃花井为最高(海拔1064.7米),山下溪纵贯中部,向东南倾斜,形成小型的河谷盆地,以前洋畈为最大,面积1582.5亩。辖区 辖9个村委会: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头村、水门村、铁场村、铁坑村、凹后村、青山村。历史 境内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前洋、青山两村已发现有新石器至西周的文化遗址4处。宋至清属仁风里。民国期间设过乡。山下乡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民国17年(1928)10月,闽北红色武装在山下消灭民团部,首次获得10支步枪。民国35年,中共闽北地委迁驻铁坑坪洋村。1950年10月全面建政时,山下划为第五区,下辖10个乡,驻地山下村。1956年9月,撤区建山下乡,隶属临江区,1961年7月,成立山下公社,下辖10个大队、2684户、11414人。1964年人口普查为11733人。1982年人口普查为15525人。1984年9月2日,改制为乡。1985年5月10日,枫溪等7个村析出,山下乡改辖9个村委会、96个村民小组。1990年人口普查为有9777人。其中畲族15人,瑶族1人,其余为汉族。200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时有8249人。2000年末下辖9个村委会、96个村民小组,人口2498户、9823人,其中男性5319人,非农业人口293人。2005年,据县公安局提供资料,山下乡2797户,10207人,其中男性54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