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洋乡:
简介 湖洋地处上杭西部,距县城9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全乡面积123平湖洋乡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227个村民小组,6923户,30080人。这里资源丰富,人杰地足,民情朴实,是海内外实业者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湖洋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3毫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1629小时,平均气温19.3℃,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乡有耕地面积2.3万亩,山林面积16.7万亩。其中:竹林面积3万亩,毛竹储量350万株,年立竹量可达55万株。竹、木制品加工前景广阔。全乡山地综合开发前景喜人,速生工业用林基地--巨尾桉经济林2000亩,优质茶园2500亩,年产绿茶近30万斤,产量居全县前列。观音井万亩精品果园已初具规模,3000亩标准化杭梅、脐橙等精品果园已进入早产期。占地3平方公里的三角塘工业小区完成规划,已吸引外资兴建湖龙毛巾厂、铸(轧)钢厂、再生胶厂、编织袋厂等规模企业落户,实现小区年工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的有高岭土、瓷土、金和铜矿等,铁砂含量丰富,稀土矿品位居全县第一。历史沿革 湖洋位于上杭县西陲,宋、元、明、清时期均隶属在城里。民国初称第八区,民国二十五年后称第一区信和乡。解放后,先后称信和区、第十一区、湖洋公社(期间1961——1965年分为湖洋、寨背两个公社),1984年改称乡。乡人民政府设在湖洋村横排岗,距城区九公里,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从古楼村龙沟子岗出土的古遗址考证,湖洋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宋朝中原汉人迁入后,在境内定居繁衍,劳动生息,得到较好的开发。早在元清时期,就设有寨背、迳口、岩头铺、濑溪、湖洋等圩场。民国时期以来仍保留着湖洋、寨背两个集市圩场。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湖洋以“临城、临江、临路、临矿、临边”的优势,发展经济,村镇建设如火如荼。湖洋、寨背两个市场,商家几百家,是县域西南部边贸次中心城镇。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道205线穿越该乡四个行政村,是闽西、赣南通往广东梅州的主要通道,县道杭金公路、杭庄公路和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与205线国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程控电话通20个行政村。全乡以元丰电站为龙头的8家小电站装机容量达990千瓦,与35千伏变电站构成了完善的供电网络。湖洋、寨背大边贸市场异常活跃,是上杭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经济发展 2007年,湖洋乡实现农业总产值4324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增8.1%。财政收入306万元,比减8.1%。农民人均纯收入4118元,比增6.79%。 粮食播种面积47417亩,粮食总产16116吨,比增3.68%。种植烤烟2035亩,烟叶产量275吨,比增3.38%。食用菌产量14吨,比减30%。种植蔬菜3650亩。造林面积84亩。果园面积3076亩,水果产量724吨,比增4.93%。茶园面积300亩,茶叶产量4吨,与上年持平。水产面积781亩,水产品产量250吨,比减3.85%。年末,耕牛存栏3700头;养羊存栏100头;生猪存栏27000头,出栏生猪45900头;家禽存栏161000万羽,禽畜肉类总产3623吨,比增17.59%。
乡镇企业(含个私)972家,从业人员255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30240万元,比增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