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
武平县城俯视图【地理环境】 武平县,地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界于东经115°51′~116°23′,北纬24°47′~25°29′之间。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武平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最高峰梁山顶,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东南部多宽广的平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度,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河流属汀江、梅江、赣江水系,全县大小河流200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1]【历史沿革】 武平县城区一角武平县,历史上原是畲族聚居地,多为汉族。夏商时属扬州之域,西周属七闽地,东周称越国地,秦属闽中郡,汉时为南海王织封地,吴时改属建安郡,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今武平境域属晋安郡新罗县地。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后,在州西南境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属长汀,公元946年(南唐保大四年),并二镇为武平场。公元994年(宋淳化五年)升武平场为武平县。公元1913年(民国2年)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武平属汀漳道。此后,武平先后属福建省第八、第七督察专员专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平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月,武平的武东、武北地区与上杭联合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撤销杭武县,武东、武北划归武平县。1935年,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动。1949年5月,武平县县长练平宣布起义,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武平分会,不久,国民党残部窜扰并盘踞武平;同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收复武平;11月7日成立武平县人民政府,建国后,武平先后隶属福建省第八专员公暑、龙岩专区、龙岩地区、龙岩市。[2]?【政区划分】 武平县旅游交通图2008年,武平县城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辖6个镇、11个乡,214个村委会:[3]
平川镇:驻城南,辖3个居委会(河东、河西、南门)、5个村(七坊、红东、西厢、兴南、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