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故居屋内花园中陈列着“四王”雕像,“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翚、王原祁一度 出入宫禁,烜赫南北。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人物介绍 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明神宗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年)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1593-1594年),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任职时间前后共5年多。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据王氏谱牒记载,王锡爵为北宋真宗时宰相王旦的后裔。元代时,王锡爵的祖辈避战乱而南下,其中一支迁徙至今太仓浏河。王锡爵为太仓琅琊王氏第十一世孙。相传,王锡爵出生时,正巧有一群喜雀飞集其家院宅,因古时“雀”与“爵”通假,遂起名锡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祭酒、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兼文渊图大学士,参与机务。曾疏请“禁谣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等六议,为万历帝所采纳,并受褒扬。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入阁为首辅。他力请罢止江南织造和江西陶瓷等专门为宫廷制造高贵奢侈品的机构,要求减轻云南的贡金和赈济河南饥荒,都得到许可施行。次年,因“争国本”中首肯“三王并封”遭朝中非议,辞首辅。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再次被征召入阁,凡三辞,皆不许。离职后,朝廷对他恩礼不衰,加赠太子太保,进建极殿,赐道里费。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王锡爵的曾孙王炎在清代也官到大学士,因此人称“祖孙宰相”、“两世鼎甲”。锡爵子王衡和孙王时敏又荫赠一品,因此,又称为“四代一品”。
王锡爵,万历五年升詹事府詹事,并兼管翰林院、充任掌院学士。此时,户部侍郎李幼孜为了讨好张居正,提出“夺情”之议(即可以在职居丧不守孝),与封建思想不符遭到众臣反对,神宗却对翰林编修吴中行等夺职并廷杖,王锡爵求情皇帝与张居正均无效,并送礼为他们充军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