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乡:
乡镇简介 寺子乡是甘肃省通渭县一个山区农业乡,地处通渭县南部山区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这里的农民贫穷,核心是缺少粮食;农民忙,中心是忙口粮;但沿着以粮抓粮的老路子,一年到头是白忙,穷忙,忙下来亩产不过百十公斤,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但寺子乡政府并没有嫌弃山的贫瘠,整修梯田,开挖道路,因地制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做起了项目建设的大文章,并以此来拉动寺子乡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境内群山起伏,金牛河贯流中部。有地毯、农具等厂。农业主产小麦、莜麦、马铃薯,盛产胡麻。战国秦长城由寺子乡入静宁县境。历史沿革 寺子乡寺子乡为通渭县辖乡。1949年设寺子乡,1958年并入义岗公社,1961年分设寺子公社,1981年更名为寺子川公社,1983年改置乡。行政村划分 寺子乡位于县境北部偏东,距县城21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4万。通(渭)会(宁)公路沿境内西部边缘通过。辖刘家窑坡、王儿岔、窎嘴、花亭、郑阳、谢黄、寺子川、峡口、大营、山坪、中心、董家沟、风凰、董家山、长城15个村委会。农业结构 寺子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增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寺子乡在农业结构上加大了调整力度,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农民压缩传统农业规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在农户中已基本形成了“人均2亩洋芋、1亩玉米地膜、1亩饲草、1头牛、输1个劳动力”的产业思路。寺子乡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6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6万亩。寺子乡在洋芋种植上已形成了“二带六点”种植布局,分别是王通公路带的王儿、谢黄、窑坡点各1000亩的洋芋种植点,北山公路带的中心、山坪、董沟各1000亩洋芋种植点,并全部调兑陇薯3号,新大坪,9408-10等优良品种150多吨,其中建立吊咀、王儿新大坪育种示范点700亩。在草蓄种植上,寺子乡共种植红豆草等优质牧草5000亩,使饲草留床面积达11000亩,同时,结合整村参与扶贫、信用合作组、贫困养殖等形式,在王儿、山坪、中心3个村建立了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并建成标准化圈舍200座,引进繁育黄牛260头,成立了6组“双培双带”养牛信用合作组,使规模养殖户达到了80多户。
在玉米种地膜种植上,寺子乡重点沿北山公路建成了2000亩地膜玉米长廊。果菜种植作为山区农村的潮阳产业,重点分布在川区地带的寺子、窑坡、花亭、峡口、吊咀五村,并沿义陇河建形成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点。其中在寺子上庄滩、李滩200亩优质西瓜套大豆种植示范点的成功种植,据估算,综合亩收入可达1300元左右。它的建成,对于转变农民种植观念,调整粮经比例,探索高效农业新模,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按照种草易草,种树易树的思路,寺子乡对茺山补植补造,完成了窑坡、郑阳、王儿、吊咀、花亭等5村800亩荒山造林工程,退耕5000亩,选调山杏15万株,山毛桃10万株补植补造荒山面积6800多亩,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寺子乡初步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生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