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江镇:
简介 潭江镇既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该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上百年的古镇,水陆交通方便,是丰顺县北部山区经济、文化重镇,并是连接该县东留、砂田、小胜等镇及大埔县邻镇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行政村人口 全镇现辖1个社会居民委员会和18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7198人。其中凤坪村600多人(畲族300多人)。我镇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也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圩镇建设 2001年该镇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运作,实行双赢的策略,建成了近1平方公里集潭江镇一角商住、环保等为一体的沿河综合开发区,共有商铺180多间,现已初具规模。2004年10月,我镇被省建设厅列为中心镇。2005年完成了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通过评审认定,确保在一张蓝图下规划建设,从此,圩镇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并形成以新城促老城改造的局面,大大促进了我镇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镇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镇政府所在地设在潭江圩。经济状况 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2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9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26元;分别比上年递增8%、10%、1.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 ‰以下,计划生育率为98%。茶叶种植 茶叶是该镇农业特色产业,我镇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较高寒的内山片8个村,以凤坪和银溪两地茶叶较为出名,素有“高山云雾出名茶”之称。近年来,该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动种植优质茶,以省扶贫龙头企业“丰顺县凤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壮大。该公司生产的“龙星”茶,2001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同年被九运会指定为专用产品,2003年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有机保健食品”。目前,该公司已发展种植了3000多亩的茶园基地(公司和基地均设在凤坪水库库区),种植品种有:水仙单枞、白叶单枞、八仙香、密兰香、芝兰香、锯桃香、鸭屎香等。至2008年,全镇共有茶园1.8万亩,其中新种植1000亩。2007年产干茶30万公斤,公司实现总产值1263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090元,茶叶已成为该镇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陶瓷业发展 该镇瓷土资源十分丰富,生产陶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工艺复杂,技术超群,人才辈出,产品畅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素有“陶瓷乡”的美称。1995年,我镇陶瓷最旺盛的时候,全镇拥有陶瓷大小企业90多家,年产值2.5亿元,创税1000多万元(每年有7家创5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能为当地解决就业3500人以上。 陶瓷企业是该镇发展前景和后劲较强的镇域经济,2005年该镇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红陶专业镇。但近年来,因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生产成本增高等三大因素影响,该镇陶瓷发展受阻。至2007年,全镇拥有规模以上陶瓷企业8间,年产值10015万元,创税649万元,2008年仅有6间。水电建设 该镇东西两岸较低,全境均为丘陵山地,溪流都汇入韩江,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兴办水力发电站。至2008年,镇内建成投产的大小水电站有34座,装机容量为2.2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000多万度。目前,在建的电站有2座,分别是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大胜溪梯级二级电站和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的官上坪坑电站。新农村建设 该镇官下村自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发展。近年来,共投入500万元,主要是加强对教育、农田水利、路桥和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尽量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008年,重点是做好总投资为12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11栋每栋6层共66套,以住宅和老人活动中心等为一体的官下永庆楼花园小区的建设,以早日解决当地群众居住难问题。该镇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推向全镇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 坚持落实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积极创建“两无”活动,认真按一类镇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2007年,完成“四术”任务302例,其中结扎实84例(二女扎30例),一该上环206例,人流12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6 ‰以下,计划生育率为93.29%,征收社会抚养费25万元。2007年,该镇有9个村创建无政策外生育,顺利通过省、市、县的计生考核。[1]重点项目 1、潭江大桥(已立项,招标)
2、沿河截水墙(已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