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镇:
基本情况 除原住居民外,全镇共有三胞932人,其中台胞810多人,香港同胞37人,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侨华人80多人。均是汉族,客家人,讲客家话。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988万元,农业人口平均年收入3331元。地理区域 镇政府驻八尺圩,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24°44′,东经115°48′,东邻仁居,河头两镇,南连中行镇,西南与江西省留车镇接壤,北与江西南桥镇毗连。粤、赣分界段牛埃石竖有界碑一块,位于206国道东侧约5米处,一面刻有“广东、20、国务院、1999年”字样,另一面刻有“江西”字样。距界碑约200米,粤、赣交界206国道于1993年建有广东省大门,门顶上方书有鎏金棣书“广东人民欢迎您再次光临”字样。粤、赣边界线八尺段长约26公里,界域面积108平方公里,从西南至东北走向,在八尺境内接壤的自然村是樟田、八尺、角坑、排下,石峰、凤头、个竹、黄沙等村。地名来历 一说是建圩场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块陨石,经测量刚好八尺见方而称八尺圩;另一传说,原老圩的街道宽八尺而称八尺圩,从此八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建制沿革 清嘉庆行政建制称九乡,民国初年称八尺乡。新中国成立后,称八尺乡,属平远县第二区(河、八区)。1952年至1954年,平远、蕉岭合县、八尺属第六区。1954年,蕉、平两县分治后称八尺区。1956年3月施行联乡制,属八尺区,称八尺乡。1958年称八尺人民公社,辖河头、八尺两个乡。1959年1月至1961年,平远、兴宁合县后仍称八尺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平远县治,称八尺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乡、村建制,称八尺区公所。1987年改称八尺镇。气候情况 八尺气候,1月平均气温是9.9℃,极端最低气温-7.3℃,7月平均气温是27.6℃,极端最高气温39℃,年平均气温20.5℃,年均日照时数1873.8小时,无霜期平均298天,年均降雨量1693毫升。地形资源 八尺地处丘陵山区,为粤赣两省边陲,沿206国道北上5公里,即是江西、广东两省大门,两省群众每天都有频繁的往来,是个独特的边境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的武夷山脉向南延伸,山峦重叠,绵延起伏,间有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地。平远县第二高山——角山嶂,就屹立于该镇的西面。主峰海拔1030米,顶峰有约300平方米的平地,50年代曾在顶峰竖有航空标塔,因其峰的东西两边形如动物初长出来的两角,取名角山嶂。它与附近的八岭嶂,梅州岌等山连成一片,处群山环抱之中,气势雄伟。
八尺的水资源丰足,全镇11个村,除排下村的溪水汇入东江,其余10个村的溪水汇入韩江,是东江源和韩江源之一。八尺的水系分布均匀,樟田河发源于角坑角山嶂和金溪两条支流至八尺村汇合后流入樟田再入黄田水库,全长10.2公里,集雨面积30平方公里;稔田河发源于凤头村梅龙寨,经凤头、石峰、肥田、南塘、楼前、稔田,流入黄田水库,全长18.9公里,集雨面65平方公里。八尺水资源较丰富,一般不会受旱。河滩地头周围的山地植被茂密。2005年末统计,建有蓄水工程97宗,有效灌溉面积4097亩。开发电站10座,总装机1559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00万千瓦时,电力已并入县电网。全镇11个村,70%居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