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柘镇:
1、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乡镇概况 大柘镇地处遂昌县中部,面积123平方公里。1987年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大柘,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得名。现辖1个居民区、26个行政村:大柘;横街、村下、街头、溪东、北山、后村、住龙、后山、后垄、梭溪桥、大垵、黄垵、田后、大田、大畔畈、华洋、大坟山、横源、永安、培坞、高山、白麻、塘根、前山、车床、东坑,拥有1.5万人,其中畲族2400余人。历史沿革 1949年解放初沿用大柘乡名,属大柘区。1951年大柘乡分为大柘、旦田两乡。1956年旦田两乡并入,岩下乡的车床、前山、东坑划入,称大柘乡,县直属。1958年大柘乡的王曹划给石练乡,大柘分为光明公社的大柘、大田、上旦3管理区。1959年光明公社改称大柘公社。1961年管理区称公社,公社称区。大柘管理区改称大柘公社;大田、上旦两管理区合并称大田公社,均属大柘区。1983年政社分开,大柘公社改称大柘乡,县直属。1987年9月建镇。所辖行政村是:溪东村 白麻村 田后村 培坞村 黄垵村 横源村 北山村 华洋村 东坑村 住龙村 横街村 前山村 大坟山村 大垵村 街头村 塘根村 车床村 大田村 永安村 后村村 大畔畈村 后山村 高山村 梭溪桥村 后垄村。经济发展 大柘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遂昌县西部四镇六乡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大柘不仅是全镇的重点产粮镇之一,而且在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茶叶、农副产品及畜牧业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更是个茶业重镇,2004年茶园面积达15035亩,茶叶产值526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1万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比2003年增17.9%,实现销售收入8772万元,投入技改资金560万元。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3年底,全镇共有餐饮业15家、拖拉机运输业145家、商品批发贸易业200余家,其他服务业98家。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农业总产值75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89,位居全县第一。社会事业 大柘镇的各项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事业从1919年创办大柘第一座学堂“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得到拨乱反正,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1996年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1998年被评为丽水地区“教育强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卫生保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建造了占地2552平方米花园式的门诊大楼,有医务人员27人,开展了社区服务,为大柘镇建立健康档案6000余份。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镇收缴保险金21.7642万元,农民参保率81.6%。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电话装机已达2400多部。1993年改镇区至北山的机耕路为四级公路,接三仁乡坑口至丁口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2003年至2004年实施康庄工程,对塘根、白麻、大垵、培坞、横源、镇区至北山等公路进行拓宽硬化。名胜与文化民情 遂昌支部旧址――泉湖寺:泉湖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14年重建,1923年,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今大柘镇中心小学前身)迁址于泉湖寺。位于大柘镇溪东村环境幽雅恬静,四周田园翠竹簇拥环抱,前有柘溪水流潺潺,后有青山绿荫葱葱。2001年,在建党80周年之际,为使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旧址重放光彩,在大柘镇老党员的呼吁下,经多方筹集资金,旧址已恢复原貌,近2万字39块版面图文并茂的室内布展,展示了八十多年来党组织的活动过程和发展中的大柘,使旧址焕然一新。该旧址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捷,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重要胜地,至今已有4万多人次来旧址参观学习。
石柱:大柘地势如排形,传说柘溪水退、水涨,村方随至浮沉,为镇治这一怪现象,在村头有方形石柱,拴排之意,柱上刻有:地势如排已启千年之景运,土精为柱能维亿万载之宏基“自建造石柱后,大柘村方不再浮动,此系大清道光十九年重修,现仍傲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