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桥镇:
简介 本镇属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镇内四周环山,属小盆地地形,中部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全镇从1958年后陆续修建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10座,塘坝250面,总蓄水量为500万方。气候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940毫米,无霜期为219天。历史沿革 自来桥镇是因桥而名,根据《眙盱县志》记载:"自来桥为滁州、来安大路,桥石系大水流至,故名"。说起自来桥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早在元代以前,自来桥就是著名的两淮赴六合的古道,古道经过一条河涧湾,河上无桥,枯水季节来往行人只能从几块"石头步"上行走,车马只能淌水过河。如遇山洪暴发,来往行人只能望河兴叹了。元至正元年(1341年)古镇人民慷慨解囊,踊跃捐助修桥钱物,觅工匠,购石料,年初开工,几个月后,桥基、桥墩建成。唯独桥面的石料难以寻找,这可急坏了修桥之人。相传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当年六月二十三日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急流中有一块平整方正的巨大石块顺流而下,行至桥墩之上,戛然而止。天造地设,正好吻合,成为自然桥面。"天人合一"修桥便民的奇迹就这样在山区小镇上诞生了。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段优美神奇的故事,就在桥头立"自来桥"石碑,并撰写《自来桥重建古自来桥碑记》,以记永志。现状 集镇经数百年建设,到上个世纪初自来桥集镇已十分繁华,南北一条街(老街)宽八米,长千余米,南北两头建有城门、牌坊,街面全由条石铺成,由于长年行使独轮车,石沟清晰可见,街道两面青砖小瓦,建筑别致优雅,店铺林立,设有粮行、盐行、烟行、造纸业、织布业、商业、饮食业、油坊、酒坊、澡堂、客栈等经济十分兴旺,古有“小南京”之称。解放前后,数十年自来桥均为镇、区、县政府所在地。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就设在自来桥街道北头直到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谭震林、方毅、徐海东、罗炳辉、汪道函等都曾在自来桥战斗或工作过。由于自来桥是县政府所在地和路东路西秘密交通线的特殊地位,从1938年2月至1941年元月日寇曾经三次轰炸,五次侵扰过自来桥,烧毁房屋近千间,老街古建筑基本被毁。给自来桥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0年集镇进行全面规划,沿涧来公路开辟“十”字型新街,总长1100米,连接老街形成“干”字型,新街道宽40米。1995年至今,先后建了农贸市场,商贸小区,下水道等工程,街道上楼房鳞次栉比,式样别致新颖。由于集镇古老,位置适中,每逢农历一、四、七日的逢集日,上集人数多达万人左右,日成交额可达30万元。万伏高压电贯通镇内所有村组,农电低改率95%以上。1992年建成的自来水厂,几经革新改造,满足集镇用水。程控电话装机3000余门,约占全镇农户的70%。集镇有线电视用户达200多户。镇内已分别建有联通和移动通讯网塔。交通十分便利,来涧公路贯穿镇内11公里,张--自、杨--自公路交叉通过,乡村公路、村组道路已达沙石化,并形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