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镇:
1、安徽省颍上县红星镇基本简介 红星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地处105国道与颍红公路交汇处,距颍上县城27公里,南依小润河,北与六十铺接壤,东与耿棚镇相邻,西与阜南县交界。全镇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4.6万亩,辖18个行政村,115个自然庄,183个村民组,人口33237人,拥有汉、回、苗、满、壮等五个民族。历史沿革 作为淮北平原上的重镇,行政区划几经变动,69年设立红星人民公社,1973年红星人民公社辖吴寨、郭元管理区,79年划分为红星、陈店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红星、陈店两乡,属南照区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红星、陈店两乡合并为红星乡人民政府,2001年撤乡设镇,成立红星镇人民政府。自然资源 红星镇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红芋、玉米、大豆、芝麻、油菜、花生及各类瓜果、蔬菜等。红星镇充分利用黄淮海综合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综合治理开发低湖洼地,大力发展林业和养殖养业。开挖精养鱼塘6000亩,开辟牧场1000亩,营造速生经济林5204亩,森林覆盖率达22%。农业发展 镇党委、政府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科技示范园2000亩,反季节蔬菜大棚基地3000亩,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经过黄淮海项目综合开发和广大干群的艰苦奋战,全镇境内实现了林成网,树成行,田成方,道循环,路相通,沟相连,渠相接,涝能排,旱能灌,旅游生态农业带动全镇转的发展新局面。经济建设 红星镇注重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优化经济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利用外资建厂兴办企业,全镇现有大、中、小企业176家,其中民营企业123家。2003年实现企业营业性收入336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96万元。社会发展 全镇现有中小学幼儿园13所(其中:中学、幼儿园各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为100%,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带动文体事业的全面提升。全镇18个行政村都建有合格的村级卫生室,拥有卫生保健员34人,保障了村级卫生防疫工作正常开展。镇卫生院大楼使用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现有医务人员48人。内设科室齐全,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精湛,促进全镇卫生保健事业的拿面发展,1997年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达标验收。2003年春红星镇卫生院被县人民政府确立为“非典”防治定点医院,医疗条件更加改善。2、四川省名山县红星镇基本简介 自然风光红星镇位于四川省名山县腹心地带,面积37平方公里,北距318国道6公里,辖8个行政村(上马、华光、罗湾、天王、太平、龚店、白墙、余坝),50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1514人,有耕地12375.1亩,成雅高速路横穿境内四个村,太平收费站处于太平、余坝两村交界处,距中心街约500米。历史沿革 红星,原称太平场,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属下延镇乡。清初属体仁里,1910年(清宣统二年)属卫公乡。1935年(民国24年)属第三区太平联保,1941年(民国30年)更名为太平乡,解放后沿用旧名。1958年为百丈人民公社太平分社。次年7月,成立太平人民公社, 辖12个大队。1962年,银木、月岗、高岗大队划归月岗公社。1966年,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红星乡。1992年,解放与红星合并。1997年元月23日,撤乡建镇。2000年,辖太平、余坝、罗湾、白墙、上马、龚店、天王、华光8个村,50个村民小组。自然资源 红星镇属浅丘地势,平均海拔679米,平均气温在15-15.5℃,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98天,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茶叶。猪、鱼、茶、瓜、菜五大产业已形成规模,是名山县的产粮万吨乡镇和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
该镇有耕地13751亩,粮食总产6754.4吨,农业总产值578.36万元。年均种植西瓜上千亩,销往省内外。种植田坎玉米500万窝,产量165吨。茶园2844亩,茶叶年产量310.9吨。出栏肥猪14918头。牛存栏1116头。农业总产值782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23万元,税收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530.5万元,总产值6717万元,税收44万元。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红星镇基本简介 红星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南部,乡域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302亩。辖上六、碑岭、红星、接垴、宏寺、花亭、双庄7个村,下设64个村民民小组,总人口12312人人。乡政府驻接垴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12万元,财政收入6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有中小学9所,在校学生2186人;有卫生院1处。乡内旱滩坡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凉州出土文物较多的区域。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种植业内部打破了过去小麦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发展到现在粮经、饲、草同步发展的格局。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大牲畜存栏数达到4866头(只),其中牛存栏4235头,羊存栏数达到27655只,猪存栏9938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全乡共发展香菇种植户180户,搭菇棚210个,生产香菇30万袋。订单农业正在兴起。2000年,与景泰宇翔农副产品购销部签订地膜洋芋种植合同,地膜洋芋亩收入达到1400元以上,2001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500亩,出现产购销两旺的良好热头。发挥优越的沿路优势,建成以武九公路为依托,以乡政府为中心,东西长2公里的新型集镇。以集镇为中心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私营企业达到132户,沿路有煤炭营销户42户,蜂窝煤场8个。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4、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镇基本简介 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镇位于科尔沁区城区东部。镇政府在市区内,镇辖15个行政村,幅员37平方公里,人口22374人,户数6594户。全镇耕地面积28770亩,棚室面积1733亩,年产蔬菜3.5亿斤,尤其以生产名、优、特、细菜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