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涧乡:
乡镇简介 赛涧回族乡(图1)赛涧回族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3公里,南邻霍邱县,东毗寿县,均以淮河为天然界限,北临颍河,其地理特征是三面环水,颍正公路贯穿全乡,水陆交通方便,截止2008年,辖14个村,42自然庄,76个村民组,总人口23277人,5563户,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以上,耕地面积29836亩,辖区总面积48.5平方公里。[1]历史沿革 赛涧回族乡(图2)清代曾于此设置驿铺,故名赛涧铺;据“县志”载,明初属正阳关乡;清代乾隆年间属东六郡所;民国时期曾于此设乡;1949年建赛涧乡;1958年人民公社时,该乡撤销,辖区划为垂岗人民公社;1961年建区划社时,成立赛涧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该社同时撤销;1973年成立赛涧管理区;1979年建区划社时复建赛涧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中,更名为赛涧乡,隶属王岗区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时为原王岗大镇的一个总支;1996年11月,成立赛涧乡;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赛涧回族乡。[1]科教文化 全乡初级中学一所,小学6所,幼儿园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教育普及率达99.8%;成人脱盲率98%;每村都有医疗室,乡卫生院门诊大楼2003年已投入使用,现共有医生15人,科室8个,住院部面积110平方米,病床30多张,现有设备B超机一台,X光200毫安一台,半自动生化仪等,解决了全乡人民看病难问题。[1]经济建设 该乡属典型农业乡镇,地势低平,属行蓄洪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大蒜、蔬菜等,主要外销农副产品有大豆、大蒜蒜苔、牛、养、鸡、鸭鹅、猪和禽蛋和牛羊皮等,1996年11月建乡以来,1997年全乡粮食总产13153吨,农产业值1008万元,工业总产值4758万元,财政收入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至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值17250吨,农业总产值4760万元,工业总产值1400万元,财政收入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2003年,因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给该乡带来各种损失9000多万元。[1]乡镇特色 赛涧回族乡(图3)1、特色农业 赛涧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
该乡人民种植大蒜已有几百年历史,这里种植的蒜苔以粗大、白长、脆嫩着称,远销山东、河北、内蒙、黑龙江、新疆等地,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该乡每年大蒜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