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
历史沿革 纸坊街历史上是原江夏县一个有名的小镇。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乡里而称纸坊,沿用至今。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江夏人)的坟墓座落于城南的纸坊街广芳岭,现在一个以熊廷弼命名的原地图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提写的“熊廷弼公园”座落在此。街内有“龙王庙”和“龙井”古迹,清代龙井头有家豆腐作坊,制作精细,具有质嫩、色白、味美等特点,人称龙井豆腐,曾驰名江夏城乡。街西有一座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山顶有“慈云寺”、“小观园”,山麓有“山泉亭”和“白龙泉”等古迹。山脚下还有大石洞,又名“白云洞”,洞门上刻有“无梁殿”三个大字,传为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的亲笔。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派出武昌中央农讲所的学生武装,在八分山一举歼灭军阀夏斗寅的数百精兵。1949年5月武昌县解放后,在镇内设置纸坊乡人民政府,1952年改为纸坊区人民政府(即当时武昌县第一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武昌县党政领导机关,由武汉市城区内迁驻纸坊。1962年撤区并社改称环城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将原环城人民公社所辖的农业部分划出,另设大桥、郑店、宁港三个小公社,改为纸坊镇革命委员会。1979年10月改称纸坊镇人民政府。1998年撤镇建街,改称纸坊街道办事处,是江夏区委、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0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了把纸坊街做大做强,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成现在新的纸坊街道办事处。气候 纸坊街境位于长江中游,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交替明显,无霜期长,严冬酷暑时间短.四季特征 春季(3-5月)天气易变,气温上升剧烈,雨量增多,常有低阴雨。入春文化路后天气转暖,但因纸坊街境正处于南北冷暖空气往返交替地带,冷暖空气交泽停滞的结果使雨量增加,春雨连绵,温度虽有所上升,但又冷暖多变。
夏季(6-8月)气候温和,雨量集中,梅雨明显.易发洪涝;盛夏,晴朗炎热,多伏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