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澥:
区 划 全镇版图面积88.63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自然湾,241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镇面积3.5万亩,山林1.5万亩,水面2.7万亩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冬季(一月)平均气温2-4℃,夏季(七月)平均气温3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60天。人 口 92.6平方公里区域、12455户4054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30人。民族有汉族、回族、土家族、土族。(人口数据来源于一篇东湖高新移交的一篇新闻,此数据为最新,只是非官方正式提供)自然资源 镇境属丘陵滨湖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丁古山,海拨200.1米;最低点安湖洲,海拨18米;境内一般海拨45米,丘陵岗位地约占面积80%;有小(一)型水库3处,小(二)型水库4处,民堤民垸5处,总蓄水量2597万方;有水田面积2.4万亩、旱地1.1万亩、可养殖水面1.8万亩,山地及绿化面积1.9亩;土壤以黄棕壤为主,潮土、岩成土、棕黄壤、棕成壤次之。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石英石、建材石、陶土、金、钨、锰等。历史沿革 豹澥又名豹子澥。据清同治八年(1869)《江夏县志》载:“豹澥为江夏县六镇之?”保桥寺桥头有面石形似豹子,又属梁子湖水系港汊,水位高时,帆船可直达桥头,澥与海通,豹子澥由此得名。保桥寺澥管镇于解放后拆毁,似豹子石无存,见桥下岩石上有豹子花纹而已,以后人们简称豹澥。当地群众因豹澥周围桥多,东有马家桥、北有神灯桥、西有小桥和三眼桥、南有夜壶桥等,习以“桥上”之名代替豹澥之称,同时沿用至今。清朝末年为县东乡辖西径里;民国时期县曾先后设为十五区、七区、四区,明廉乡等;1949年6月为县设第三区人民政府,辖豹澥、驼子店、王家店、流苏四地方;1951年改为第七区辖24个乡;1956年改为豹澥指导组,辖联络、清潭、龙泉三乡;1958年建立同力人民公社辖3个管理区;1961年恢复豹澥区辖3个公社;1971年拆区并社建立豹澥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豹澥乡;1986年更名为豹澥镇。
豹澥镇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县志》记载为“江夏县六镇之一”,至今建镇已有135年历史。该镇年平均气温160C,有闻名遐迩的“白花菜”供不应求。 据介绍,该镇有流芳、武九铁路、武黄高速、沪蓉高速及武汉市绕城公路在该镇豹山村立交,豹澥镇成为江夏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基础设施 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武(昌)豹(澥)公路已通车,全长34.58公里。现镇域内有流(芳)苏(家墩)二级公路,武(汉)九(江)铁路、316国道,武黄高速、沪蓉高速及武汉市绕城公路在我镇豹山村立交,并设有进出站口;镇到各村公路12条48公里,睛雨通车。灌溉泵站(40千瓦以上)7处装机11台1160千瓦,排涝泵站4处装机7台385千瓦。辖区内建有日供水2万吨自来水厂、装机容量9400门,有邮电支局一个、卫生院一所、广播电视站一个、电影院一座、花园式中、小学7所,还有武汉市体育学院运动学校。(数据来源:武汉江夏区经济委员会)经 济 全镇现有民营企业23家;集镇从事个体商品交易户103家、服务业31家、制造业30家、餐饮17家、个体运输业130家。全镇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7亿元,财政收入570万元,九龙产业基地九龙产业基地位于豹澥镇九龙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