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
红色旅游景点 茶园(1张) 茶园,当年湘南起义的红色据点。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大山之间有条狭长的平原带,上茶园,罗家庄,下茶园三个小村就紧紧相连座落在这条带上。上茶园座落在带口,后背是两座陡峭的石山,好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茶园因出了个余经邦而出名,余经邦也因指挥几次茶园大战获胜而扬威。 1926年7月,余经邦受县委派遣,回茶园组建茶园农民自卫队,任队长。这是宜章县第一支农民武装。这支武装,将该村交易会的积谷120石变卖,将筹得的经费开办地下“兵工厂”,自制武器,早上操练,上、下午生产,为宜章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茶园,一直是赤石区的红色堡垒,被当地土豪劣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28年3月1日和31日,反动武装前来“围剿”,均被余经邦领导的自卫团和赤卫队打得落花流水。 1928年四月初,宜章党政军主力转移后,赤石农 军在资兴因掩护五县农军撤退被敌军阻截,退回茶园地区坚持斗争,英勇顽强地开展反“围剿”斗争。 4月中旬,国民党军,挨户团、土匪分三路围攻茶园,展开一场恶战,又被打得狼狈逃窜。 由于大局敌强我弱,且无弹药给养补充,余经邦把队伍化整为零,率领一部分战士秘密转移到湘粤边境坚持地下活动。不久,敌军接连对茶园疯狂烧杀,三个村子79户烧得只剩下一间破庙和一间碓屋,杀得只剩24户还有人。时有民谣曰:茶园三个庄,烧得一片光,饭碗冒一个,筷子冒一双。 茶园,遍体鳞伤;茶园人民,照样挺直腰杆。红军长征过此,留下部份伤病员,照样收容护养。尔后的游击斗争,这里仍是重要据点,全力支持游击武装。茶园,没有倒下在战乱;茶园人民,永远是那么坚强! 茶园,属杨梅山镇,村后有武广高铁,1803省道,有进村公路,交通便捷。热烈欢迎外来游客,茶园人民有着光荣传统,依然是那么热心亲切。 余经邦(1895~1932),下茶园人,旧居尚在,砖木结构,保存完好。他参加湘南起义,任赤石工农自卫团总指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主任,1929年建独立主营,任营长。1932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而牺牲。 茶园,想当年,百孔千疮;看于今,一派欣欣向荣。山青青,水绿绿,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站在那狭小的平原带上,往上茶园的背后望去,两边高山依然耸立,耳畔仿佛响起当年土枪土炮的轰轰声,树筒滚石的隆隆声,敌军的狼哭鬼嚎声……
历史 茶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是目前人类三大饮品之一,消费量超过咖啡和可可。饮茶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其主要作用是:兴奋解倦,利尿明目,解毒止渴,消食去腻,益思少睡,增加营养,抵抗衰老,降压减肥,强化血管,抑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深有体会“人不可一日无茶”,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的饮料”,日本人则称茶为“原子时代的饮料”。地理位置 茶园位于世博园中部主游路与二号路之间坡地,南部与断崖景观隔水相望,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因其位于两条主游路之间,加之地势较高,在展示茶文化特点的同时亦将成为游人驻足品茗观景的良好去处。茶园设计服从总体规划功能及形象要求,从形态上以大面积茶树为背景,点辍富于茶文化气息的建筑小品,以谦和的建筑形象呼应环境,反映人性中拥抱自然的欲望。同时提供茶文化展示空间及服务空间。在茶树丛中,孤植三、四株大乔大,丰富层次。基地西北侧开辟“精品园”集中展示中外茶树精品。简介 茶园的建设主要有茶文化展厅、茶艺表演室、品茗馆等部分。茶文化展厅。展示内容包括茶的起源和发展、茶与文化、茶与民族团结、茶于人类健康、茶的综合利用。茶的起源与发展 利用图片、实物、文字等展示茶艺发展过程,发现──药用──食用──日常饮料,加工方式从生煮饮──散受、无晒造法──简单机具──现代化连续机;茶叶种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突出表明云南是茶的原产地,伴随着璀璨的华夏文明而播遍全球。茶与文化 茶文化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老、庄、墨诸家的优秀思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高僧法茶与文化(11张)师的诗、画、词、楹联赋予了茶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示厅收集部份与茶有关的物品,如字、画、诗词、楹联、专著、邮品乃至茶馆、茶戏剧的图片和剧照等等进行展示,以突出“茶文化园”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