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特镇:
乡镇概况 法特镇共有9个村,114个社,72个自然屯,全镇总户数10532户,其中农户9534户,总人口38105人,其中农业人口35654人,全镇幅员面积146.98平方公里,有耕地9000公顷,粮食产量可达8.8万吨。地理优势 法特镇位于舒兰西北部,第二松花江东岸,是吉林、长春两个地区,舒兰、榆树、九台、德惠四市交汇处,东距舒兰45公里,南距吉林市75公里,北距榆树45公里,202国道从辖区中心穿过,全镇共有县乡级、乡村级和村屯级水泥路3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水泥路,交通条件优越。气候条件 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温度3.7至5摄氏度,冬季长达五个月,严寒而干燥。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年平均日照数2620.20小时,年降水量650.1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积温2700-3000摄氏度。行政区划 舒兰市法特镇东岭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杨林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杨公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五里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王大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相公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西良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魏家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黄鱼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楼上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榆底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江沿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法特村民委员会舒兰市法特镇焦家村民委员会乡镇特色 法特镇重点突出粮食、牧业、特产、林果四个方面产业的发展,林果形成了项目拉动,基地建设和示范园区带动、大户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法特农村经济发展走到全市前列。法特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积极解决群众关心难点热点问题,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因此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及优势 法特镇是吉林地区产粮大镇、牧业大镇、经济强镇。辖区内优质粮田9000公顷,其中旱田5000公顷,水田4000公顷,每年可产水稻38000吨,玉米50000吨。在此基础上,牧业、蔬菜、林果,水产等农副产品优势明显,全镇生猪饲养量达12万头,肉牛饲养量达1.2万头,肉蛋鸡600余万只,白鹅15万只,法特镇已成为蔬菜生产大镇,已被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蔬菜生产达200公顷,年产旱黄瓜、秋豆角、番茄等各种蔬菜2100余万公斤,产品销往吉林、舒兰、榆树、九台可达50%的总量。全镇有林果面积100公顷,年产水果1000吨,全镇有养鱼水面500公顷,有江叉、泡塘、沼泽、草甸600公顷,可生产鲤鱼、鲶鱼、草鱼、鳙鱼等各种鲜鱼3700吨。全镇有8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草炭土
松花江从镇辖区西部自南向北通过,水资源丰富,草碳、江砂、河石存储量大。法特镇草碳资源储量1.2万立方米,是生产有机肥的尚好原材料;西部西良村地下储有大量河沙、卵石、江浮和泉水资源。水资源 法特有一江、一河流经全镇,水资源充沛。西有第二松花江,通过灌区灌溉镇西部5个村,3700多公顷水田;东有卡岔河,经亮山水库灌溉镇东部四个村300多公顷水田。旅游资源 境内西北部的松花江东岸,西团山(又名珠山)脚下,有清朝顺治年间形成的黄鱼圈遗址,是吉林省政府确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西团山有距今三千年的原始村落遗址,有渤海、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址。这里旅游景区有特色、有基础,松花江、西团山、黄鱼圈相应成辉,魂然天成。法特镇黄鱼圈遗址农业资源 辖区内优质粮田9000公顷,其中旱田5000公顷,水田4000公顷,每年可产水稻38000吨,玉米50000吨。在此基础上,牧业、蔬菜、林果,水产等农副产品优势明显,全镇生猪饲养量达12万头,肉牛饲养量达1.2万头,肉蛋鸡600余万只,白鹅15万只,今后这四个产业将在养殖协会带领下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法特镇已成为蔬菜生产大镇,已被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蔬菜生产达200公顷,年产旱黄瓜、秋豆角、番茄等各种蔬菜2100余万公斤,产品销往吉林、舒兰、榆树、九台可达50%的总量。全镇有林果面积100公顷,年产水果1000吨,全镇有养鱼水面500公顷,有江叉、泡塘、沼泽、草甸600公顷,可生产鲤鱼、鲶鱼、草鱼、鳙鱼等各种鲜鱼3700吨。全镇有8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法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