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鳌镇:
历史沿革 宋代属安仁乡含恩里。元代设青山巡检司。明代属十五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陆鳌守御千户所,属于军事编制,隶属镇海卫。临海建所城环青山山腰,状如“巨鳌载岳”,命名为陆鳌城,从此青山改称陆鳌山。陆鳌守御千户所人口属于军籍,明代前期对抗御倭寇入侵起到重要作用。嘉靖年间,卫所松懈,倭寇长驱直入内地。嘉靖末年,戚继光、俞大猷从浙江入闽剿平倭寇后,戚继光调走,留一部分军队驻守福建海防,其中一营人驻陆鳌城外,称“浙兵营”,曾与铜山土兵营对调。清代取消军籍,实行保甲制度,六鳌半岛于清初顺治年间设陆鳌、龙澳二保。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村民内迁(部分逃到台湾依附郑成功)。至康熙十八年“复界”,许多村民没有回居陆鳌,人口大减。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保甲,陆鳌、龙澳二保并编为龙鳌一保。以后,旧镇、深土一带许多人迁到陆鳌定居,半岛的人口才逐渐多起来。民国初年实行“里邻”制度,全半岛编为六鳌里(当时开始将“陆鳌”简写为“六鳌”),初属东区管辖,后划属第一区(区署设在旧镇)。民国二十九(1940年)设六鳌乡,辖下营、城江、鳌西、鳌东、大澳、龙南、龙北7保。民国三十三年,龙南龙北并为龙美保,大澳改为墩澳保。新中国初期,六鳌属第四区(旧镇区),1952年改属第九区(深土区),分为鳌中、下寮、顶大澳、龙美4乡。农业合作化后,于1958年3月合为六鳌乡,9月,改属深土公社,设六鳌管理区,管鳌中、下寮、山门、大澳、新厝5个生产大队。1961年7月成立六鳌公社,辖龙美、新厝、大澳、山门、东门、鳌中、下寮、下营8个大队。1984年9月政企分开,改为六鳌乡,辖鳌东、鳌西、龙美、新厝、大澳、山门、东门、下寮、下营9个行政村。辖村简介龙美村 龙美村位于六鳌镇北部,六鳌半岛与沿海陆地毗连处,东临将军湾海域,西隔港湾与竹屿盐场相望,南邻新厝村,北与深土镇大店村交界,是从深土沿海进入六鳌沙漠地带的开端,一座“头”在深土大店(地名龙头)的龙山自北向南延伸至此为止,故名龙尾,雅化为龙美。从前交通不便,往六鳌路上尽是散沙,走一步滑回半步。往旧镇,要跋涉滩涂经竹屿过渡。解放后,于1954年建“坑虎线”公路经过龙美,才结束村民出门便举步维艰的历史。?
在六鳌镇北部龙美村之南,大澳村之北,西临浮头湾,东近崂岈山,由新厝(瓦窑)、上大澳两自然村组成,顾名思义,新厝自然村是后来形成的,它原名瓦窑,即是首先在那地方出现一座瓦窑,然后陆续建起一些新的住房,形成村庄,成村至今约100年;上大澳则是在原来大澳村的上方新崛起的一个自然村,成村至今也大约100年,这两个自然村相邻,故合为一个行政村。?大澳湾 大澳以单一自然村为行政村,位于六鳌半岛中部的沙漠地带,距六鳌镇政府25公里。东临外港大澳湾,西濒内港浮头湾,南邻鳌东村,北连新厝村。解放前受两大自然灾害威胁,一是风沙,每年冬季刮北风,飞沙走石便把园地堙没,来春必须将沙清走才能耕种。二是海水,每逢农历九月大潮,海水往往涌淹园地,造成咸渍,两三年不能耕种。解放后造防护林和筑海堤,才改变这种状况。山门村 山门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东海岸突出部,在鸟嘴、东本二山之间,面向大澳湾海域,两山夹峙如门,故村名山门。自古为“飞沙地”,自1966年以来营造滨海防护林2000多亩,才改变了以往一刮风便“飞沙走石”的景况。店下村 店下村位于六鳌半岛南端,六鳌山南麓,西临浮头湾,南临外海,东邻营里村,北邻下寮村。原属下营村管辖,1991年始分为店下、营里2村。店下村以单独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人口420户1800人。?店下为郑姓聚居地,始祖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从福清来开基,建有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