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博物馆:
简介 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报告国家文化部,并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昆曲专业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建于昆曲的故乡苏州古城区内中张家巷,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内。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苏州戏曲博物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昆曲博物馆现收藏有全国最多的昆曲抄本和珍贵脚本,以及数以千计的昆曲文物、实物和资料。昆曲博物馆内有精美的清代古戏台以及《昆曲江湖脚色行当行头展示》、《与古人交——昆曲文物史料展》、《兰苑书香——昆曲作家与作品》等多个展室、展厅,现正在筹建《昆曲音像视听中心》,每星期并有昆曲星期专场演出。馆内特色木雕 中国昆曲博物馆木雕石刻展厅两侧向后都有走廊,两个走廊叫“昆曲艺品展”,挂着的都是一些昆曲故事画。东侧挂着的是八幅内容各异的昆曲故事,而且是全国不同昆剧院团的演出剧目,比如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北方昆曲院《琵琶记》,上昆《牡丹亭》,浙昆《西园记》,浙江永昆《张协状元》,江苏苏昆《长生殿》,甚至还有台湾联合昆剧团的《下山》,之所以把这些都列出来,因为昆曲剧团实在是太少了,号称六大昆曲剧团,实际能够经常演出的已经很少,昆曲的传承全寄托在这些昆剧院团身上了。细看了一下,所有的这些画都是一个叫潘裕钰的人画的,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
中国昆曲博物馆图画 西侧挂的是同一出昆剧故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八幅图,分别是《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拾画》,《婚走》、《团圆》。在我辈看来,《牡丹亭》之于戏曲,可比《红楼梦》之于小说,其重在此无须多言,倒是想起来好多饭店里,也见过《牡丹亭》的不同种类的画像,比如在南京,山西人家饭店里的瓷瓶,三牌楼舒友酒楼里的墙壁连环画。再提一下这里故事画的作者,叫张晓飞,后来听博物馆里的人说,潘和张都是苏州著名的美术大师。装饰 中国昆曲博物馆在两侧戏曲故事画走廊里,都放有古色古香的桌椅,好似茶楼里一般,还用屏风隔开,走廊有两层,上下相像。我的这篇文字,正是写于楼下西侧走廊的《婚走》与《团圆》对面的桌子上。坐在这里,向左边的窗外看,有个天井,靠南边有个戏台,据工作人员说,就是全晋会馆以前的戏台,人们可以坐在走廊里,或者天井里,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戏台像是一个亭子,左右角翘着上天,角左右两侧挂着红红的灯笼,分别有五串。一定得写出戏台边上的对联,第一次见到,左侧“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右侧“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横批“普天同庆”,这戏台边上有栏杆,好似船头,难怪许多园林的戏台造的就像是个船头,比如同里退思园那个戏台。花草 天井里两侧铺的是青砖,中间是石板,往里走,应该是博物馆里最大的展厅,在我踏进门前,闻到了茉莉花的香味,扫目看,原来这个大展厅两侧都放着茉莉花,装在盆里。抬头仰目,同样这里也有对联,横批“吴歙萃雅”(注:此歙字像歙非歙,电脑里找不见),左梁“圣旦净末丑塑就奸佞贤祯相”,右梁“宫尚角徵羽唱彻悲欢离合情”。展厅门前牌子上写的是“昆剧江湖角色行当行头展”,进到里面,感觉就是庙堂里的大雄宝殿,很宽敞,不过两边不是罗汉像了,都是些行头之类的,比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黄色服饰;大厅中间当然也不会是三尊佛,而是一个小型的室内戏台,戏台后两侧卷帘上写着“出将”和“入相”。脸谱 中国昆曲博物馆戏台右侧是脸谱图像,主要是净角的脸谱,所谓的“七红、八黑、四百、三和尚”,想必都在这里了,没有细看,主要是看不清,因为这个厅里灯光比较暗。其实这里的戏曲服饰行头非常多,小戏台两侧都是,每种展出的行头都用灯光投射,很是引人注目。厅中央还放着许多椅子,就是说,戏台上演戏的时候,观众可以坐在这里看。展厅介绍主戏台 该古戏台构造精美,深得贝聿铭赞誉,是昆博的一个主要文物和主要展演场所。其后台按照《扬州画舫录》所记载,恢复昆曲古戏台后台的布置原貌,对昆曲舞台艺术来说,极具研究价值,亦有可看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