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广镇:
自然环境 章广镇史有“鸡鸣闻四县”之美誉。著名的江淮分水岭东西从境内蜿蜒而过,岭上人家勤劳善良,民淳朴,农家房舍时常出现“后椽之水归淮上,前檐之雨去长江”之画面,素以“山中闹市”闻名遐迩。这里春天山峦起伏、碧波万顷;夏天苍翠叠嶂、青风徐徐;秋天谷浪滔天、金色满地;冬天天伦融融、万民乐业。地形地貌 章广镇属典型的丘陵区,江淮分水岭贯穿于鸦窝村、马厂村、元松村和太平集村,把镇域一分为二,南水流入长江,北水流入淮河。平均海拔高度为85.3米,境内最高峰南将军海拔339米,最低为皇甫大薛村民组,海拔53.8米。土壤类型以马干土、黄粘土、沙土为主。矿产资源 境内的麦饭石矿、绢云母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陶土、石英石和石灰石储量也相当大,都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铁和铜在太平村和胡集村也有分布。目前,麦饭石矿已开采并生产出多种保健工艺品,石英石和绢云母已有商家进驻准备开发。地方特产 孟洼村、常山村、陆岗村花生为滁州名特产,并收购加工成花生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孟洼村的花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获市博会金奖,每年仅花生收入就在1800万元以上。章广村、陆岗村的茶叶是“西涧雪牙”、“西涧春雪”的主产地之一。全镇还是“四大名菊”之首——滁菊的原产地。当地豆腐、大方糕、塘庄西瓜、陆岗茶叶等远销省内外,都是“闹市之佳品”。社会环境 人口与民族 章广镇现有8322户30832人,育龄妇女8688人,其中无孩160人,一孩2456人,二孩2752人,多孩340人;全镇流动人口7079人其中育龄妇女3304人。居民中有汉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为主, 少数民族1483人,其中回民1380人。回民居住多集中在孟洼村,孟洼民族村也是全区和市本级唯一的民族村。组织机构 全镇机关工作人员6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6人,占69.8%,平均年龄39.6岁,年龄结构逐渐趋小,文化层次逐渐提高。全镇11个党总支,50个支部、189个党小组,共有中共党员1496名,其中女党员132名,占党员总数的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6.6%。村组织机构:全镇10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社区,共有村干部68名,其中女干部17名,占干部总数的25%。村干部中党员61人,占89.7%。村干部平均年龄42.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0人,占58.8%。民间传说 章广、常山(下马)、皇甫地名的传承颇为精彩;“斩龙腰”演绎着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常山境内力斩恶龙的故事;秧歌石、皇姑郢、大小棺材石、米斗寺的传说也很耐人寻味;五女坝的来历更是神秘;五尖山、滑鼻山的由来令人神往;皇甫上马台,却是唐末宋初柴王在此上马远征的地方。人文景观 该镇皇甫山红色旅游基地已具备开发条件,皇甫山区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路西联防司令部、四支队司令部和苏皖中原局等革命机关所在地,刘少奇、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生活和战斗过,演绎了一曲曲奋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保家卫国和消灭蒋家王朝的动人战歌。境内有刘少奇旧居、中原局会议旧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海东大坝、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是正宗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文物遗址 商周古遗址小东山(墩),位于章广村大薛村民组南;红琊寺位于皇甫山区红琊山山上,现红琊山林场境内;黄山寺位于章广村大薛村民组东,太平集村大郭山村民组南,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御史金章撰记,毁于抗日战争。常山街道古墓群,1986年出土大量汉代青铜镜、陶器、铜剑以及大批汉砖,1992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皇甫大冒古墓群,在皇甫中学建校时掘6座,出土的文物与常山古墓群相似。1994年,胡集村又相继发现战国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鼎、剑等。这里还是有名的五尖山和黑狼庙战斗的主战场。经济建设农业生产 全镇耕地44216亩,其中:水田31797亩,旱地12419亩。2006年粮食总产30260吨,油料总产7000吨,皮棉总产120吨。
畜牧业是又一大产业。境内有天一种猪场,生产杂交二元优质仔猪远销浙江、上海等地。2006年生猪饲养量6万多头,饲养家禽100多万只,牛2800多条,羊1.8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