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沟镇:
甘肃三道沟镇基本介绍 三道沟镇位于安西县东南部,东于玉门市接壤,西与桥子乡、踏实乡、布隆吉乡接壤,北与河东乡相邻。原疏勒 河有十道支流(当地人称之为沟),由东向西依次排序,此地正处第三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该镇辖56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居民委员会,3618户,11428人,其中农业人口2353户8629人,非农业人口1265户2799人,镇区常住人口3000余人。该镇共有各机关单位、站所42个,其中驻镇单位22个,铁路火车站一个,管委会一个。该镇有耕地31880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栽培以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籽瓜、孜然等为主,是安西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素有“安西东大门”之称。历史沿革 1950年建政三道沟乡,1958年与四道沟、河东、布隆吉三乡合并为桥湾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三道沟、四道沟公社,1964年四道沟公社撤销所属四道沟、东湖、河西大队划归三道沟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光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1985年成立三道沟镇。该镇撤乡并镇前下辖三道沟村、北滩村、五四村、四道沟村、河西村、山水梁村、东湖村7个行政村。三道沟村:三道沟村地名和三道沟镇地名来源相同。1950年建政为柳河区三道沟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三道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光大队,1971年复名。北滩村:因此处位于一道洪水河沟的北岸而得名。1958年成立北滩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公社该乡设立北滩村,隶属三道沟乡,1985年属三道沟镇管辖。五四村:该村位于三道沟镇西,原有四夹滩和五夹滩两个自然村,夹滩是指两支流中间的空地,后 将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村,成为五四夹滩,简称五四村。1955年成立四夹滩、五夹滩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五四夹滩高级社,1958年成立五四夹滩大队,1966年更名五四大队,1983年设立五四村。四道沟村:此地正处疏勒河第四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四道沟上和四道沟下两个公社,1958年合并为四道沟大队,1966年改名胜利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河西村:此地处于四道沟西岸,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河西公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村。山水梁村:此地处在两条河的中间,想一道山梁将两条河分开。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南沟、北沟两个公社,1958年成立山水梁大队,1966年更名为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东湖村:此地早期泉水露头,水草丰茂,当地人将长有高草的水滩称为草湖,此地又处在县城东陲,因此得名东湖。1958年成立东湖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62年属四道沟公社,1964年由三道沟公社管辖,1966年改名朝阳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地理气候 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全年日照总时数达326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年平均气温8℃,≥10℃积温为3100℃,年降雨量45.7mm,年蒸发量为3140.6mm,年平均无霜期为142天,最长可达170天,属典型冷凉灌区,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资源 三道沟镇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31880亩,可开垦闲滩、空地较多,有2万亩土质肥沃的荒地可开垦利用;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疏勒河一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00万立方米,有小型塘坝一座,有效库容3万立方米,每年七、八月份祁连山冰雪融化,各条河流径流量加大,平均流量210方/秒,最高时达到470方/秒,流速平均15米/秒,地下水位较浅,地下20米即出水,属甜水含碱量低;森林资源丰富,有自生的天然胡杨林、红柳,还有人工栽植的杨树、柳树、榆树、沙枣等耐旱生命力强的树木,森林覆盖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面积的15%;畜牧业资源丰富,有天然优质草场近1万余亩,有人工种植的优质新型饲草8000余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除此之外,有甘草、沱秧茨、麻黄、薄荷、艾、马茨杆、野枸杞、锁阳、车前籽、金毛芍等几十种药材资源,还有金、铁、铜、锌、锰、石棉、煤、银等数十种矿产资源,还有天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砂石资源和风力资源。道路交通 境内共有县、乡公路3条38公里。其中县乡道路10.6公里,乡村公路27.4公里。该镇七个行政村已有六个通了油路,“三五”公路是县乡安—布—腰—三公路的主干段,全长10.5公里,连接一个接壤乡镇和本镇四个村31个村民小组;东大河路是本镇通往玉门的唯一捷径。交通运输发达,该镇现共有各类机动车辆3196辆(台),有9个运输队,有专营客运的客车17辆,每天从早到晚发往安西、玉门、酒泉、兰州、移民乡的客车有25个班次,还有小型的客运出租车27辆。铁路运输方便,兰新铁路纵贯全镇,疏勒河车站离政府驻地只有600米,每天有20余列客车和30余列货车从这里通过,交通运输非常方便。邮政通讯 设有疏勒河邮电支局,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有专职邮件发送投递人员2名,有专门的邮递车一辆,为邮件的准确及时投递发送提供了保证,收寄邮件非常方便。通讯设施完善,有中国移动通讯、中国联通数字移动通讯基站各一座,开通通讯光缆一条,并配备了1600门的通载装备,通讯十分方便。科教文卫 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广泛,有镇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个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名,具有初级职称的5名,农业技术员200余名。经过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优良品种引进、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新型种植模式、规范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初级中学一所,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在校学生703人,教职工44人,有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7所,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镇中心小学和6个村级小学都建立了幼儿园,条件优越,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为九年义务教育向学前的延伸提供了保障。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职工岗位培训、残疾少年儿童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镇设有广播电视站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并有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电影放映队一个,业余文化演出队9支,村村通有闭路电视,文化设施齐全。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有镇中心医院一座,各主干街道设有服务点3个,有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就医保健十分方便。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该镇现有计划内耕地31880亩,其中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等,平均亩产590.7公斤,亩收入637.2元,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黑瓜籽、黄河蜜瓜、白兰瓜、西瓜、甜菜、茴香、孜然、大蒜以及各类作物制种,平均亩效益1200元。养殖业以扶持重点场、发展专业组、培养典型户、提倡庭院化为主要模式,以牛羊为主、猪鸡为辅、特色养殖为补充,积极探索开创市场拉动式养殖新途径,2002年,该镇生猪饲养量达到8067口,存栏3362口;鸡饲养量达到73400只,存栏35600只;羊饲养量达到12795只,存栏6887只;牛饲养量达到900头,存栏680头,其它特种和大畜养殖2405头(匹只)。林果业以营造防风林、公路林为重点,坚持防风林、公路林、成片林相结合,绿化美化相结合,劣改新植相结合,该镇森林覆盖面积达1.8万亩,有防风林560条,长600公里,有村级农林场6个,面积1500亩,经济林总面积达2500亩。
乡镇企业:镇办企业主要有阿克塞石棉矿、肃北马鬃山牛圈子煤矿、柳园骆驼脖子沟金矿、三道沟砖厂等企业,固定资产总额647万元,年实现利税120万元,村办企业主要有东湖、四道沟、五四三个棉加厂,服务门点90个,绿色企业3000余亩,固定资产725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987万元,年实现利税1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