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站子乡:
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乡
腰站子乡年均气温7.6—8.2℃,年均降水量58.2—75.3腰站子乡毫米,无霜期135天。 腰站子,建国以来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辉铜山、兰州军区、省军区等国有企业和部队的后勤生活基地。腰站子乡交通较为便利,兰新铁路沿乡而过,乡政府距河东火车站4公里,县、乡、乡村道路通畅。历史沿革 腰站子乡位于安西县东部,地处玉门至布隆吉的古驿道上,相传,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驿站,一个位于现三道沟镇的小街上,另一个驿站位于现布隆吉乡的兔葫芦。古时人们的交通运输都沿着水草茂盛,有绿洲的地方通行,中间休整、停留的地方称拦腰站,故沿传下来简称腰站子。1986年经甘肃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准筹建腰站子移民基地,1987年成立移民基地,1990年成立腰站子乡筹建领导小组,1996年挂牌成立腰站子乡。腰站子乡撤乡并镇前下辖腰站子村、唐墩村、草湖沟村、辉铜村4个行政村。基本概况 腰站子乡总面积18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42亩。辖4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69人,其中乡村人口3702人。农村劳动力2502人,其中从业人员2502人,按性别分,男1374人,女1128人;按文化程度分高中及以上60人,初中611人,小学1060人,文盲、半文盲771人。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邮。卫生院1所,医生5人,病床3张。中学1所,专职教师12人,在校学生170人;小学3所,专职教师19人,在校学生661人。腰站子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腰站子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6元,腰站子乡80%的移民已全面脱贫,20%的农户已发展为富裕户,达到了小康标准。经济发展 腰站子乡区域内气候温和,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很紫皮大蒜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境内栽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胡麻、油菜、大蒜、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其中紫皮大蒜已小有名气,倍受消费者青睐。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由零星种植开始向小规模生产发展,境内天然草场面积为3100亩,利用耕地连片人工种林草2900亩。养殖业开始由副业向主业、放养向圈养、单胎向多胎转变,养殖总量开始大幅度增加。2008年腰站子乡落实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000亩以上,“双千元田”面积达到5000亩左右。腰站子乡累计建成暖棚养殖198户,存栏羊只12816只。新建肉羊温精改良点2个,改良肉羊3000只,改良肉牛150头。不断加强畜禽防疫工作,率先在腰站子乡减免农户所承担的全部防疫费,防疫密度达到了100%。腰站子乡采取政府协调、政策激励、协会组织、能人带动等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外输转,真正形成了劳务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腰站子乡共输转富余劳动力3306人次,创劳务收入1018万元。2007年,与成立乡政府的1996年相比,腰站子乡生产总值由1077万元增加到2696万元,年均增长约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70万元增加到1398.8万元,年均增长约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00元增加到2315元,翻了三番。名称由来 腰站子,因隋唐时期此地是三道沟小街通往双塔堡的中间一站而得名。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两西”移民基地开始筹建,1996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乡政府,全乡辖4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折合7.4万亩,人口3969人。腰站子,建国以来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辉铜山、兰州军区、省军区等国有企业和部队的后勤生活基地。这里交通较为便利,兰新铁路沿乡而过,乡政府距河东火车站4公里,县、乡、乡村道路通畅。区域内气候温和,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很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境内栽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胡麻、油菜、大蒜、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其中紫皮大蒜已小有名气,倍受消费者青睐。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由零星种植开始向小规模生产发展,境内天然草场面积为3100亩,利用耕地连片人工种林草2900亩。养殖业开始由副业向主业、放养向圈养、单胎向多胎转变,养殖总量开始大幅度增加。2003年上半年全乡养羊总量达到8600只,比上年同期增加3800只,增长70%。基础设施 境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止2002年底,共完成基腰站子乡村民在观看宣传栏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58项,开挖衬砌渠道41公里,修筑县乡、乡村道路20.25公里,营造防风林带36条27.5公里,定植成片林3100亩,开发农田1.6万亩,新打机井45眼,架设农电线路28.5公里。并相继完成了光缆通讯线路架设和移动传输设备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