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洞乡:
地貌 七洞乡七洞乡
长约18公里、宽2公里的谷地,两翼峰峦重叠,岩洞多,石灰岩丰富。由于山多地少,仍属贫困山区。农作物 中部川谷地带主种水稻、甘蔗,山区主种玉米、生姜,产黄豆、花生、果蔗等。位置面积 位于兴宾区北郊,跨北纬23°55′3″-24°4′37″,东经109°1′11″-109°8′2″,东连北五办事处,南接良塘乡,西至西北与忻城县安东乡接壤,东北与柳江县百朋乡相邻,属三县交界。总面积185.2平方公里,占全兴宾区总面积4364.18平方公里的4.24%。南北跨距28公里,乡政府驻地七洞街,至市区直线距离34.4公里,公路里程38公里。建置沿革 七洞乡原名北三、古律。约于清道光十年(1830)更名为七洞。民国30年(1941)与莲山乡(今良塘乡的里望、大英、奇峰等村委会)合并后称莲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复称七洞乡,隶属迁江县第一区。1952年迁江县并入来宾县后,七洞乡属第十区。1957年冬撤区时从第十区分出设七洞乡。1958年撤乡称七洞公社。1963年撤公社复区时重新并入良塘区。1968年秋撤区复公社时仍属良塘公社。1984年秋公社复乡时,再次从良塘乡分出恢复七洞乡至今不变。行政区划 民国22年(1933),七洞乡辖七洞街、那波、峦潘、牛车、牛则、和济、弄桥、中山、地洋、易桑、社头、春归、龙罗、龙沟14个村(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月至8月24日,七洞乡辖七洞、坡六、社头、古车、板梨、里望、桥勒7个小乡。1958年8月25日至1961年,七洞公社辖七洞、里望、成凡、板梨、奇峰、社头、坡六、古车、桥勒9个大队。1984年,七洞乡辖七洞、板梨、成凡、坡六、春归、桥勒、社头8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村民委员会改称村公所。1996年村公所又改称村民委员会。现七洞乡辖8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人口民族 1990年全乡居民3463户17889人。其中农业人口17627人,非农业人口262人。2006年全乡总户数5156户21529人,其中农业人口21178人,非农业人口351人。有壮汉两个民族,壮族占人口总数的90%,余为汉族。方言有桂北壮话、客家话、西南官话。自然地理 地处山区,境内峰峦叠嶂,形态险峻,岩溶广布,山美、洞幽、水碧,中部为长约18公里,宽2公里的川谷地带,全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主要山脉有东北角桥勒村东面南北走向的伦桃山山脉,伦桃山为兴宾区最高峰,海拔686.9米,在夜间登峰顶可看到柳州市灯光夜景。位于新屯村西面2.5公里东北—西南走向的帽合山山脉,主峰帽合山海拔524米。发源于忻城、柳江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河(昔称北三江)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乡,全长约18公理,平均流量为每秒31.7立方米,落差为1.81:10000。清水河有较大的甘潮岩、兄岭、龙桐、牛腊、下甫、中山、那胡7个岩洞分布,洞中有水溢出汇入清水河,溪流交错,水资源丰富,受益面广,是兴宾区水资源较丰富的乡镇之一。境内下易电站装机容量500千瓦。白爱水库为境内唯一水库,风景秀丽,总库容为600万立方米,七洞乡仅屯桑村受益,多属良塘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