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龙乡:
建置沿革 清道光末年(1850),正龙为南五里长庆团。民国24年(1925),成立正龙乡公所,驻地正龙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来宾县建立江湾区人民政府,正龙乡隶属江湾区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4月,江湾区人民政府改称来宾县二区人民政府,正龙隶属二区人民政府管辖。1955年12月,二区人民政府改称大湾区公所,正龙乡隶属大湾区公所管辖。1958年1月,撤区改乡,正龙乡从大湾区公所分出,称龙北乡。同年5月,龙北乡改为大安乡,驻地由正龙迁至大安,辖4个小乡。同年8月,小乡改称大队。1959年2月,大安乡改称大安人民公社。1962年9月,撤消人民公社,恢复区建制,大安、大湾2个公社合为大湾区。1969年1月,政区调整,区改公社,公社改称大队,正龙乡境内的正龙、大安、朝阳、力村4个生产大队属大湾公社管理。1974年,从力村大队中分设新村大队。1979年7月,在全县8个较大的公社增划管理区,大湾公社增划正龙管理区,系公社的派出机构。1980年,大安大队改称大龙大队,从大龙大队分设东阳大队。1982年大龙大队因与平阳公社大龙大队重名,复称大安大队。1984年9月机构改革,公社改称乡、镇,正龙从大湾分出,建立正龙乡,至今不变,乡政府驻地正龙街,辖正龙、大安、东阳、新村、力村、屯口六个村民委员会45个自然村。自然环境 正龙乡中、南、东部为低丘、平地,西北部为半山区。红水河流经东南边境。属剥蚀堆积丘陵平原谷地地形。境内最高峰龙女山峰,海拔263米。主要河流有红水河。自西向东到新村转北流向大湾乡,红水河在境内流程20多公里,平均流量为2112.16立方米/秒。1月平均气温10.9℃,7月份平均气温28.6℃,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雨量1440毫米,无霜期330天左右,年日照1664.8小时。土壤主要有潴育性水稻土和红壤土。矿产资源主要是石灰石、锰、铁、煤、磷等。石灰石具有储量大、质量好之特点,是该乡的主要矿产。锰矿几经开采,已接近枯竭。煤和铁尚未开采。农业 正龙乡主产稻谷、甘蔗、玉米、花生、黄豆。1995年全乡有耕地76666亩,其中水田25752亩,旱地50914亩,农业总产值达4010万元,粮食总产量753万公斤,人均有粮291公斤,种蔗6200亩,进厂料蔗达1.9万吨,是1987年的25倍。2005年、200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8亿元、1.39亿元,粮食总产量分别为9538吨、9742吨。2005年全乡有蔗面积4.5万亩,2005/2006年榨季甘蔗总产达20万吨。2006年全乡种蔗4.56万亩,2006/2007年榨季进厂料蔗达21.3万吨。林业主要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94年实现造林灭荒达标,该乡境内除维都分场、兴宾区老虎岽林场外,尚有乡政府、正龙村委、力村村委3个集体办林场,全乡有林面积达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7%。2001年以来,该乡大力发展低林改造工程,当年种下速丰林5300亩。2006年全乡有林面积达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16%,森林畜积量为8.2万立方米。2005年新种林果750亩,水果产量达7860吨,2006年种植优质水果431亩,低改果园728亩,新建高标准果园2400亩(含二沟果场),全年水果总产量达7960吨。退耕还林1946亩,其中种植速生桉1816亩。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为主,2005年、2006年全乡生猪出栏分别为53300头、55000头,牛出栏分别为4600头、4700头,羊出栏分别为1900只、2000只,家禽出栏分别为15.5万羽、16.18万羽,2005年、2006年水产品产量分别为435吨、450吨。工矿企业 以开采锰矿为主。七十年代中期,原来宾县在该乡境内开采锰矿,因锰矿度数低,成本高,效益差,故开采规模不大。近几年来,当地村民开采过多,故猛矿接近枯竭。1995年有企业3个,从业人员29人,企业总产值63万元。2006年有企业5个,从业人员54人,企业总产值146万元。交通运输 正龙乡水陆交通方便。公路:有来宾到正龙、至红河、至大湾和武宣、象州、柳州的县级公路贯穿乡镇。来宾到红河的柏油路于1999年10月开通。日客车流量40个班次左右,平均日客流量500—800人次。1998年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后,6个村民委员会均可行驶机动车辆,加上蔗区公路,境内交通已成网络。水路:主要是通过红水河上至来宾、迁江,下达梧州、广州,可通120吨机驳船。1965年12月,建成红河农场渡口,可过渡往来车辆。商业贸易 正龙圩亭始建于1984年,时有圩亭1栋,面积782平方米。1999年有圩亭3栋,面积1100平方米。露天圩场200平方米,肉台12张。商品以猪仔、粮油、日用品为主。赶圩者有本乡群众及邻近乡村的群众,圩日赶圩人数2000人—6000人,贸易成交额3万元—7万元。2005年有个体商贩70多户,从业人员120人,交易成交额为3.5万元。2006年有个体商贩80多户,从业人员168人,交易成交额为4.5万元。财政金融 20世纪50—70年代,乡财政收入主要是农业税。90年代,蔗糖生产发展,甘蔗特产税成为乡财政收入的大宗。1990年收入31.6万元;1998年财政收入313万元。1984年始设正龙信用社1个,1999年年末全乡储蓄存款余额200万元,2005年全乡储蓄存款余额1780万元,2006年年末全乡储蓄存款余额 2397万元。邮政、电信、移动通信 1984年9月前,乡邮投递由红河农场的龙南邮电所发班投递,邮路里程39公里。1986年人工电话终断。1997年底,县邮电局在正龙建了邮电通信综合楼,架设光缆线路,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240门。1998年8月,正龙乡设有邮政、电信两家代办所,分别有2名和1名职工。这几年全乡电话和移动通信村村通。安装有移动电话发射塔2座,信号覆盖全乡。2006年,全乡共有程控电话800部,使用手机达1700部。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群众捐资在正龙街关帝庙建一所小学堂“榕深学堂”,清末举人翟富文为该学堂撰写了一副对联“榕潭远迎榕潭月,桴树群瞻桴树人”。民国25年(1936),乡境内共有18所国民基础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村设有村办小学。1987年,全乡有学生2984人,教师111人。2000年,全乡有中学1所,完小5所, 38个教学点,在校学生6821人,公民办教师114人;学前班2个,学生477人,教师21人;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130人。全乡适龄儿童4171人,入学率98.3%。1995—1999年,投入350万元,建起9栋教学大楼。2006年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049人,教师51人;小学4所,在校学生 2409人,教师151人;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201人。2006年投资48万多元新建屯口、岽村教学点的教学楼。科技 2006年全乡共举办农村成人实用技术培训30多期,参训人数累计达18760人(次),分发资料19800多份。年内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为93.1%,比1995年增加22.7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村增长的贡献率达45.3%,比1995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加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 设有文化广播电视站,职工3人。有播音设备和电视差转台。闭路电视网络覆盖到正龙街及附近村屯。有图书馆藏书5000多册,以文化科技书为最。正龙街有个体影碟出租点3个,网吧1个。体育:民国时期,正龙的篮球队闻名于柳、来、象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春节及重大的节日,群众均自发举行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及舞狮等比赛,热闹非凡。1984年设乡后,乡政府每年均在春节、“五、一”等节日组织篮球、乒乓球、拔河等项目比赛。2006年,全乡有足球场一个,篮球场41个。卫生 解放前,正龙乡只有几个民间草药医师,群众缺医少药。1953年,县卫生部门在大安开办卫生学校,招收本地学员,仅办两个多月,学校便解散。70年代初期,各大队建立卫生所,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名卫生员,后因统筹困难,卫生机构逐步解体。现有卫生院1所,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药剂科、检验科等7个专业科(诊)室,在岗职工16人,其中医技人员占90%。病床20张,年门诊量1135人次,年住院768人次。医院能熟练诊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乡6个村委会均建有合作医疗卫生所,正龙街有个体诊所3所,2006年全乡有7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要事件 清同治四年(1856)七月至九月,乡境大旱,红水河水清见底,诸溪皆涸。
同治十年(1871),为越南国王贡象过境大修驿道,于正龙圩附近红水河造浮桥(后过境贡象游渡),未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