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补镇:
二、历史沿革 天补镇所在地原是长江边的块块沙洲,开沙时有西天补沙、裙带沙、裙玉沙、小浅沙之分,潮水涨落时隐时现,清乾隆年间,海门厅第三任同知徐文灿倡议,在西天补沙西南测筑一拦洪坝,以拒海潮之袭,达通海之途。筑成之堤长二千九百八十丈,宽一丈五到三丈,被后人称之为徐公堤,从此之后,支泓断流,南北水滩不数年俱成沃土,现天补镇的大部分属西天补沙,南部属裙带沙、裙玉沙,西南一部分为小浅沙。
天补乡于1949年建立,下辖桃源、崇华、民仁、天补四个小乡,1958年10月,成立天补人民公社,下辖32个大队,1983年4月政社分设,撤销天补人民公社,成立天补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行政村调整为26个,后宝兴村一分为二,分别为宝兴村和桃北村。1991年天补乡撤乡设立天补镇,是天补区委所在地。2001年4月,行政村区划调整,27个行政村,合并成高桥、补南、陶港、广丰、大石、建安、彦英、光荣共9个村,2004年,宝兴村划归三星镇,2005年底,全镇8个行政村,26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三、自然面貌 天补镇系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基本一致,全乡平均高程为3.5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土壤属潮土类,分三个土属(沙泥土、夹沙土、黄沙土),九个土种(略),其中以夹沙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6.94%,全境土质较为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全境范围均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最高气温在大暑前后,平均为36℃左右,最低气温在大寒前后,平均为3℃。横贯全境南有海门河、北有通启河,纵贯的东有汇通河,毕径河,中有浒通河,西有桃源镇竖河,此外东西向的河流有雄心河、八号横河、九号横河、十号横河、十一号横河,三四级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水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