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镇:
基本概况 刘浩镇隶属于江苏省 海门市刘浩镇区域地图,以抗日烈士“刘浩”命名,位于海门市东北部,东与全国闻名的电动工具之乡启东市天汾镇毗邻,西以黄家港河为界,北靠通吕运河和苏335省道,南依通启运河。境内沟河交错,水网密布,拥有8000余亩丰富的淡水资源优势。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首批沿海开放卫星镇,南通市新型小城镇,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评为南通市社会治安安全镇,2006年度被南通市评为文明镇。[1]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2]显示,该镇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6.24万人,总耕地面积5.556万亩,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农业大镇。名称由来 刘浩镇以抗日烈士“刘浩”命名
刘浩,原名罗世豪,1923年生,浙江省镇海县人,参加革命后改名刘浩。 1936年,少年刘浩远离家乡到上海谋生,抗战爆发后,刘浩报名进入黄炎培先生主办的中华职业补习夜校学习。1938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员。1941年初,到海启地区工作,先后担任海二区、海五区、海八区组织委员;1942年初,海门中心县委为加强对通东地区的领导,派刘浩任六甲区区委书记。1943年7月,六甲区和富余区合并,任富余区委副书记。刘浩立场坚定,工作积极,深得党和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在他领导下,六甲区成立了农抗会、工抗会、民兵、儿童团、妇女等各种群众组织,还在同心乡办起了列宁小学。他组织区地方武装及民兵向敌战区挺进,到处割电线、破道路、拆桥梁、筑暗坝,领导群众开展反“清乡”、反伪化、反抓丁、反编查保甲,展开锄奸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44年1月23日,正值农历春节前,刘浩同志忙着慰问抗日志士家属、发放救济粮、救济款等工作,因叛徒投敌告密,日伪军突然包围了他的住所,在突围中不幸牺牲,时年仅21岁。解放后,为了纪念刘浩烈士,海门县人民政府将刘浩烈士生前英勇战斗过的六甲乡改名为刘浩乡,并在六甲坝要道口重建了刘浩烈士墓。经济建设 该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刘浩镇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呈现出人心凝凝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的新气象。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镇已逐步形成了电动工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玩具鞋帽、化工建材、石墨电碳等多门类、多元化的发展体系。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软、硬件投资环境优越,具有较强的外向型经济吸纳和带动能力。同时刘浩镇的建筑业首屈一指,数万名建筑铁军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屡创辉煌,承建的高层建筑多次获国优、省优、部优工程称号。农业产业化领跑全市,农产品种、养、加基地拓展迅猛。全镇金融、教育、通讯、娱乐、饮食、运输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全镇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46亿元,农业增加值1.425亿元。2007年,刘浩镇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形势,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深度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使刘浩社会经济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农业发展 刘浩镇经济作物占比达75%以上,其中中高效作物占比达54.5%。刘浩镇刘浩镇基本形成八大农业板块,分别为周成、林英3000亩乳黄瓜、蒿菜、雪菜为主的加工蔬菜生产区,池鹏1000亩芋艿、香芋、山药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区,六甲、新群1000亩藕、茭白、水芹为主的水生蔬菜生产区,六东1000亩刀豆、菠菜、花菜为主的外贸蔬菜生产区,凤飞、锦明1000亩西瓜、葡萄、冬瓜为主的瓜果生产区,通吕河沿线1000亩优质桑园生产区,以及轧西肉鸡、郎德鹅为主的禽业生产区和天西、头甲5000头生猪为主的畜业生产区。这些农业板块的建成和发展,必将对刘浩镇的农业工作起一个领头雁的作用,也将有力地促进刘浩镇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良性发展。